在人工智能主導的世界里,哪些人類技能能讓你不可替代?又該如何提升這些能力?

作為一名記者,最讓我感到愉悅的一點是,創意工作者們通常非常樂意——甚至可說是執著——與我分享他們的故事。可惜這些故事并不都適合公之于眾,因為它們有時可能會傷害到講述者本人或其雇主的聲譽。而《創意蓬勃》(Creative Boom)的宗旨,是助力創意人成長,而非拆臺。

不過可以這么說,最近我聽到越來越多類似這樣的故事……

一位驚慌失措的客戶在 campaign 上線前三日致電廣告公司,提出要徹底推翻重來。不是因為作品不好,而是因為他們覺得“太空洞”、“沒有靈魂”。

那么問題來了:這個項目是否使用了 AI 創作?事實上,有些用了,有些沒有。但在這個充斥著“AI 流水線垃圾”的時代,客戶開始感到恐慌。他們不禁懷疑:既然作品如此千篇一律,就算沒用 AI,別人會不會也這么認為?

這一切反而讓我看到希望:有些人類所獨有的能力,是 AI 永遠無法復制的。這些能力不僅讓我們創意人保住工作,更讓我們在長遠來看變得不可或缺。

那么,到底是哪些能力?我認為以下這五個方面,是人類始終能勝過代碼的關鍵。

1. 能讀懂人(而不只是數據)

我曾見過一位初級設計師花了六個小時在軟件中打磨一個 Logo,每個像素都精準無比。而一位資深美術指導只是瞥了一眼需求,在便利貼上畫了三個草圖,就精準命中了客戶真正想要的東西。區別在哪?這位美術指導理解客戶的業務和當前面臨的挑戰,他懂得對方是怎樣的人、正承受怎樣的壓力、對未來的愿景是什么。簡而言之,他能讀懂“字里行間之外”的東西。

AI 能識別文本中的正面或負面詞匯,但它無法感知大老板突然走進會議室時那一瞬間的尷尬沉默,也察覺不到對方因你的概念太過“一針見血”而微微退縮的表情,更捕捉不到客戶態度從懷疑轉向興奮的那個微妙瞬間。

我一位朋友曾向一家中型軟件公司做提案。數據證明他的想法合理,但創始人抱臂聳肩的身體語言告訴他:方向錯了。

他沒有繼續推進他那精美的 PPT,而是停下來,問起了客戶父親——也就是公司創始人——的故事。接下來的對話與字體或顏色毫無關系,而是關于家族傳承,以及這家企業真正意味著什么。

雖然這個項目最終沒有接下,但他精準捕捉到了需求之外的關鍵,雙方也保持了良好關系。

2. 人生閱歷

AI 從互聯網內容中學習,這意味著它也繼承了網絡所有的偏見與盲區。它或許知道“紅色在中國象征吉祥,在西方代表危險”這類基礎知識,但它缺乏更深層的本土認知、對微妙之處的體察,以及對人類能本能理解的快速演變網絡梗的詮釋能力。也就是說,它無法真正駕馭那些決定一個 campaign 成敗的文化潛流。

你在亞洲間隔年的旅行經歷、與老年鄰居聊戰時配給制的對話、三代人圍坐一桌爭論不休的家庭晚餐……這些所塑造出的文化理解力,是任何算法都無法比擬的。

我曾需要同時面向 Z 世代消費者和嬰兒潮一代決策者宣講“可持續”主題,得找到一個能同時打動這兩群人的表達方式。剛接到任務時我有點懵,于是求助 ChatGPT。不幸的是,它提出的概念雖然環保正確,卻在文化層面非常無知。

后來突破是在酒吧和一位朋友聊天時實現的。他有一位什么都能修的奶奶,還有一個做氣候活動家的哥哥。聊他的家庭互動讓我從“人”的層面理解到:“可持續”對不同世代而言意義完全不同。這次談話最終幫我找到了適合的傳播信息,而 AI 只能給出陳詞濫調。

3. 敢于“亂來”

人生閱歷帶來很多東西,但我認為其中最重要的一點,是真正“不同”的能力和跳出框架的思維方式。相比之下,AI 擅長識別模式、復制成功經驗,因此很擅長產出熟悉、安全的作品。但突破性的創意之所以成功,正是因為它們打破常規、闖入未知領域。

還記得去年大家都在聊“Brat Summer”嗎?雖然靈感來自 Charli xcx 的專輯,但這不止關乎音樂,更像是一場文化轉變——反對過度完美、過度加工的內容,擁抱混亂與真實。我不認為這只是一時流行。AI 把創意作品打磨得越光滑,我相信人們就越會去尋找另一種選擇。

更廣泛地說,我們愿意冒險犯錯、接受不完美,這正是我們創造力的來源。最好的創意來自直覺,來自連接隨機點子的勇氣,來自提出一個讓所有人——包括你自己——都不太舒服的東西。

AI 需要清晰的指令和明確的目標。但現實中真實的創意需求往往是混亂的:它們自帶矛盾的要求、不可能的截止日期,還有那些說不清自己想要什么、但看到才知道的客戶。

這一切都讓人類在混亂中工作的能力變得無比珍貴。矛盾的輸入會讓 AI 崩潰,而人類創意人卻常常樂在其中;這種挑戰讓我們心跳加速,也逼出新鮮點子。我們很多人整個職業生涯都在學習如何在“不可能”的限制中找到解決方案,也由此練就了那種只有反復面對“不可能”卻仍能搞定一切的能力。

4. 經營真實的人際關系

隨著 AI 承擔更多技術性工作,人與人之間的連接會變得更有價值。說實話,客戶購買的不只是創意,更是信任、伙伴關系,以及“對方真的懂我難處”的那種安心。

實踐中,這意味著他們買的是那個可以隨時打電話聊天、甚至一起喝咖啡或午餐的人。是那個會記得客戶女兒剛上大學、注意到對方新換了發型、察覺出對方壓力很大的人。是那個能真誠給予支持、為成功慶祝、也為失敗分擔的人。

這種東西,AI 或許能在表面上模仿,但也僅此而已。建立這樣的關系需要無法被編程的能力:認真傾聽、展現同理心、適當示弱、知道何時該推動、何時該支持。

這些能力來自實踐、犯錯和成千上萬次真實的人際互動。我們有時也會搞砸,但正因如此,做好時才更顯珍貴和有意義。

5. 與 AI 協作的能力

前四項是只有人類能做到、AI 無法企及的技能。但這最后一項有些不同:它是與 AI 協作的同時,保持你身而為人的優勢。

說到底,創意工作的未來不在于與機器競爭,或假裝它們不存在,而在于找到一條讓所有“人”和“機器”都發揮所長的路。

這也意味著,我們的角色會從“制作者”逐漸轉變為“決策者”。我們花在創作上的時間會變少,但花在策展、判斷、確保執行真正服務于人類需求——包括那些混亂的、情感層面的需求——上的時間會更多。

是的,我們會越來越依賴 AI 處理常規任務。但這會讓我們更專注于人類最擅長的部分:理解語境、建立關系、承擔創意風險、展現真實情感與文化洞察。

我們的價值將不再局限于“做了什么”,而更在于“為什么做”;我們如何處理創作過程中的人際復雜性;以及我們的作品是否服務于比迎合算法更深遠的目的。

精選文章:

Y2K已經是老黃歷了,現在是Y3K時代

日式斯堪的納維亞風格(Japandi):日式與斯堪的納維亞室內設計的和諧融合

設計事業并非在格子間里發展,而是在自由職業中蓬勃發展

2025年你需要了解的7個建筑可視化趨勢

14個風格宜人、設計細節富有創意的露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