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組委特邀十位新銳藝術家詮釋冰雪盛事

每屆奧運會周期,米蘭三年展都會與奧組委合作推出"奧運藝術海報計劃"——該項目專門委任40歲以下藝術家創作十幅原創作品。今日,2026年2月6日至22日在意大利米蘭科爾蒂納舉辦的冬奧會及殘奧會官方海報正式揭曉,十位藝術家及其作品集體亮相。

本屆海報包含五幅冬奧會作品(首次全部由女性藝術家創作)和五幅殘奧會作品。藝術家們來自意大利各地,通過油畫、水粉、丙烯、數字插畫及混合媒介等多元手法,呈現對冰雪運動與賽事場地的獨特理解。

奧組委自20世紀初便委托創作官方宣傳海報,曾獲大衛·霍克尼、羅伯特·勞森伯格、安迪·沃霍爾等大師參與。下方展示的2026奧運藝術海報延續這一光榮傳統,以當代視角詮釋奧林匹克精神。

冬奧會海報系列

比阿特麗斯·阿利奇《銀峰》

(圖片來源:比阿特麗斯·阿利奇)
阿利奇筆下的冬日景象中,三個剪影人物佇立在白雪覆蓋的威尼斯前阿爾卑斯山脈前。銀箔打造的鉛灰色天空下,左側人物高擎金銅色奧運圣火,為冰封場景注入溫暖光芒;另一人物手持五環旗幟,象征奧運精神的傳遞。

瑪蒂娜·卡薩特拉《火炬》

(圖片來源:瑪蒂娜·卡薩特拉)
卡薩特拉以交織的手掌與火焰構成主視覺,既呼應奧運火炬意象,又暗喻合作與聯結。這位以"手部"為標志性主題的藝術家認為,如同奧林匹克精神,手勢是超越語言文化的通用符號。

喬治婭·加爾齊利《2026》

(圖片來源:喬治婭·加爾齊利)
這幅石墨與彩鉛作品中,奧運五環化作冰淇淋球,以俏皮方式解構"寒冷"概念。靈感源自藝術家兒時的按壓式玩具——按下甜筒便會彈出小球,隱喻冬奧會開幕的倒計時激動。

瑪達萊娜·泰瑟《山巒》

(圖片來源:瑪達萊娜·泰瑟)
泰瑟運用奧運五色構建視覺語言:女性軀體與多洛米蒂山脈名峰蒙特克里斯塔洛融為一體,發絲化作雪道軌跡,象征冬奧會中人與自然的神性交融。

弗拉米尼亞·韋羅內西《游戲綠洲》

(圖片來源:弗拉米尼亞·韋羅內西)
在這幅超現實混合媒介作品中,懸浮人物被解構的奧運五環環繞。巨龍形象致敬米蘭城徽" biscione"蛇,龍背馱著的正是冬奧會舉辦地科爾蒂納的多洛米蒂山巒。

殘奧會海報系列

羅伯托·德·平托《無題(雪滴花)》

(圖片來源:羅伯托·德·平托)
黑白畫面中的雪滴花——一種在意大利高山冰雪中破土而出的早春植物,成為殘奧運動員突破生命桎梏的絕佳隱喻。

安德烈亞·豐塔納里《同競同變》

(圖片來源:安德烈亞·豐塔納里)
特倫蒂諾-上阿迪杰雪原上,兩位越野滑雪選手攜手沖線的場景,復刻了2019多哈世錦賽上布拉伊馬·松卡爾·達博與喬納森·巴斯比的體育精神佳話。

朱莉婭·曼戈尼《勝利不止一刻》

(圖片來源:朱莉婭·曼戈尼)
曼戈尼將人物與文字結合,強調殘奧會超越個人榮譽的意義——它代表著殘障群體的集體解放。創作靈感源自2022北京冬殘奧會輪椅冰壺決賽,手繪原稿經數碼重構后更顯力量。

阿羅內·普萊特里《無題》

(圖片來源:阿羅內·普萊特里)
絢爛色彩中,俯沖而下的人體瀑布象征著對常規認知的突破。藝術家融合數碼草圖、噴墨印刷與混合媒介,從《木偶奇遇記》等童年符號與千禧年數字美學中汲取養分。

克拉拉·伍茲《愛之所愛》

(圖片來源:克拉拉·伍茲)
在藝術家描述的"治愈之雪"場景里,兩個角色置身冬日樂園。笑臉云朵、霜雪中綻放的花朵,以及"愛你所愛"的宣言,共同構筑出溫暖人心的畫面。

精選文章:

廣告行業如何與生成式AI共存

Midjourney推出首款視頻模型,用戶可將靜態圖像轉化為動畫短片

貝聿銘設計的公寓樓,公租房的天花板

奢華可持續水上住宅:多塞特湖上的現代斯堪的納維亞設計

耐熱設計:城市領導者如何利用建筑材料抵御高溫危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