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意產業正站在歷史的十字路口。人工智能的迅猛發展既帶來希望也暗藏危機,尤其對那些剛剛開啟藝術、設計和敘事職業生涯的年輕人而言。在這篇深度自述中,一位Z世代創作者代表同齡人發聲,道出在這個藝術夢想被自動化陰影籠罩的時代里,他們日益增長的焦慮。我們堅信這些聲音不僅值得被聽見,更值得被珍視。因為創意的未來不屬于機器,而屬于那些即使立足之地正在崩塌,仍有勇氣堅持創作的人類。

新生代創意人的集體恐懼

這種恐懼彌漫在教室的竊竊私語和網絡社群的討論中:
"我們的作品真的能避免被AI訓練集抓取嗎?"
"一年后客戶還會需要人類設計師嗎?"
"初級美術師會不會最先被取代?"

每個問題背后都是相同的焦慮。對我們這代人而言,AI是個敏感詞——只要提起,就能聽見四面八方的嘆息。這種憂慮其來有自:從小我們就被告誡藝術是條死胡同。"與其畫漫畫不如當醫生""動畫師不算正經職業""作家能出書的概率只有1%",這些聲音如影隨形。當同齡人紛紛轉向"更實際"的平面設計,甚至徹底放棄創意夢想時,堅持下來的人卻要面對更嚴峻的挑戰:AI正在以周為單位重塑行業規則。

插畫:Veronika Kozlova

當模仿成為威脅

2021年時AI還只能生成模糊的色塊,如今卻已能產出媲美專業作品的精細插畫。我親眼見證客戶取消自由職業訂單轉而使用AI,盡管那只是拙劣的模仿——"畢竟更便宜快捷"。基恩大學的工業設計學生坦言:"人們總會選擇懶惰又省錢的方式,這很讓人沮喪。但AI永遠只是模仿,而藝術需要情感與意義。"

初入行的概念美術師阿什莉·弗朗西斯道出更深的憂慮:"概念設計被視為'最先被淘汰的崗位'。雖然人類視角對影視游戲的基礎構建至關重要,但資本往往忽視這點。"更令人窒息的是適應的壓力:"抗拒AI只會讓自己處于劣勢,但我們這代人正陷入兩難。"

背景插畫:Ashley Francis

在抵抗與擁抱之間

并非所有人都陷入悲觀。Instagram知名動畫師DioKio堅信:"動畫的本質是表演,需要對人性的理解——這是AI永遠無法企及的。"他的信心讓我動搖,但心底仍有個聲音追問:如果他能錯呢?

摘自梅根·斯塔里昂的音樂視頻《涅瓦戲》。DioKio動畫鯊魚

這正是我們這代人的矛盾處境。盡管線上藝術家的抗議聲浪高漲,我卻無法完全站在反對陣營。當世界正在眼前劇變,我寧愿選擇擁抱AI的創意未來,也不愿放棄熱愛的事業。薩凡納藝術設計學院的庫林·梅塔說得精辟:"AI已成為我工作流的一部分——它能調試代碼、激發靈感,而真正的創意者永遠靠審美眼光取勝。"

視覺特效藝術家:Kulin Mehta

請看見我們的困境

阿什莉的呼吁值得所有資深從業者深思:"希望前輩們理解我們對生成式AI的焦慮...已站穩腳跟的人往往難以體會當前創意產業的就業困境。"她道出Z世代的核心困境:"我們可以自學任何技能、在社交媒體自我推廣,但互聯網的便利性也是種重壓。我多希望人們能珍視人類的局限、笨拙與錯誤——正是這些瑕疵孕育了真正打動人心的創作。"

角色設定集:Ashley Francis

這或許是我們最深的渴望:在一個追捧效率的世界里,仍然有人愿意為不完美的人類表達留出空間。畢竟,當藝術失去淚痕與顫抖,還能剩下多少真實?

精選文章:

可持續設計已成包裝行業"新基準"——2025年Pentawards入圍作品展現環保主流化趨勢

這件流光溢彩的夢幻禮服,竟由數百萬活體生物織就

2025年世界插畫獎入圍名單揭曉,視覺盛宴來襲

用這15種時尚設計風格解鎖你的下一個大創意

垂直城市中的村莊:大坑與香港本土建筑的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