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AI)樂隊的興起正在引領一個新時代的到來,而音樂人的工作機會卻可能因此減少。
無論是Velvet Sundown的1970年代風格搖滾,還是鄉村音樂項目“Aventhis”和“The Devil Inside”,這些完全由AI創作的樂隊在流媒體巨頭Spotify上的播放量已超過百萬次。
目前,除了法國的Deezer,尚無主流流媒體平臺明確標注完全由AI生成的曲目。與此同時,這些歌曲的制作人往往難以聯系。
“我感覺我們正處于一個無人真正談論此事,卻已深有體會的境地,”音樂制作人、作曲家和表演者Leo Sidran表示,“未來將會有大量音樂作品發布,而我們無法分辨是誰創作或如何制作的。”
這位奧斯卡獲獎藝術家認為,AI音樂的崛起或許反映了某些音樂類型已變得“千篇一律、公式化”。
制作人兼作曲家Yung Spielburg在Imagine AI Live播客中表示,AI凸顯了人們在“被動”聆聽(如做其他事情時播放的背景音樂)與“主動”聆聽(粉絲關注藝術家表達的內容)之間的巨大差異。Spielburg相信,音樂人將在“主動”聽眾群體中勝過AI,但在那些做飯或處理瑣事時播放的背景音樂領域,他們將面臨巨大壓力。
Spielburg預測,如果聽眾無法分辨哪些歌曲是AI制作的,出版商和唱片公司很可能會選擇無需支付版稅的合成樂隊。
“AI已經進入音樂產業,并且不會消失,因為它既廉價又便捷,”美國羅文大學副教授兼音樂產業高管Mathieu Gendreau表示,“這將使音樂人謀生變得更加困難。”
羅切斯特大學音樂學院教授Dennis DeSantis指出,音樂流媒體平臺的歌單中已經充斥著大量標注為“藝術家”卻查無此人的氛圍音樂。他補充說,AI生成的配樂已成為電影、電視劇、廣告、商店、電梯等場景中極具誘惑力的低成本選擇。
AI將主宰一切?
作曲家Sidran表示,自去年年底以來,他和音樂行業的同行們發現工作機會大幅減少。“我懷疑AI是主要原因之一,”這位“The Third Story”播客的主持人說道,“我有種感覺,許多原本會找我創作原創音樂或從作品庫中挑選音樂的客戶,現在正用AI來解決這些問題。”
從電吉他、合成器到多軌錄音和聲音調制器,技術一直在塑造音樂產業。但與這些為藝術家提供新工具和技術的創新不同,AI可能導致“絕大多數藝術家失去可持續發展的機會”,著名伯克利音樂學院教授George Howard警告道。
“AI帶來的挑戰與歷史上任何技術革新都不同,”Howard說,“而且很可能是一場零和博弈。”他希望法院能在藝術家與生成式AI巨頭的法律糾紛中站在藝術家一方,因為這些AI模型模仿了他們的風格或作品。
Gendreau認為AI音樂將長期存在,并教導學生在成為藝術家的同時也要具備企業家思維,以在行業中生存。Sidran則建議音樂人突出自己的獨特性,避免在作品中落入俗套,因為“AI早已能做到這些”。
至少目前,音樂人還應抓住現場演出的機會——畢竟AI樂隊尚未登上舞臺。
精選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