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許多團隊中,設計正逐漸從核心位置退居邊緣——這很難被忽視。

預算和市場周期或許是背景因素,但真正的變化在于:這個學科為保持"存在感"而加速流程、簡化調研、減少深度參與。在此過程中,設計悄然放棄了那些本應體現其價值的核心環節。

本文試圖追溯這一轉變,并追問:我們是否已安于扮演一個本不該如此渺小的角色?

當模仿成為捷徑,原創性岌岌可危

參考與依賴之間存在界限,而這條界限正日益模糊。如今的設計師被各種系統包圍:UI套件、模式庫、視覺捷徑...這些工具承諾一致性,卻用"即時解決方案"替代了本應緩慢沉淀的深度思考。

界面依然精致,流程依舊流暢,但消失的是那些源自獨立判斷的痕跡——那種基于個人洞見而非借鑒他人成果的思考。當我們越追求速度,就越依賴現成方案。情緒板變成操作手冊,趨勢在問題尚未厘清時就已決定最終產出。

讓作品煥發原創光芒的,始終是思考的深度。

批判性思維本應是標配,卻成了稀缺品

嚴謹性的缺失正在削弱設計技藝。當下多數設計實踐鼓勵順從而非質疑——鮮少有人追問"為什么",挑戰假設,或忍受不適以準確定義問題。當思考的嚴謹性消退,執行就變得機械。產出或許更多,理解卻更少。長此以往,這將在結果與過程中顯露無遺。

需要警惕的跡象:

未理解問題域就匆忙開始流程設計

解決表象而非追溯根源

設計、產品與工程團隊間缺乏良性摩擦

我們是否正在培養"商品化設計師"?

每個新應用或網站上線時,總有一群技能嫻熟的設計師在精心調整配色、優化布局、添加動效。但值得深思的是:每位設計師是否都留下了真正持久的印記?

雖然不乏全力突破創意邊界的探索者,但更多人可能陷入模仿循環——復制成熟設計,或追逐薪資而非專業成長。這些束縛阻礙他們釋放創造力,無法帶來真正推動行業前進的創新。

更好的作品,永遠始于更好的思考。

"卓越的設計師不會迷戀自己的方案,而是癡迷于要解決的問題"
——可用性專家Jared Spool,用戶界面工程公司創始人

思考空間在萎縮,決策質量在下降

從問題到解決方案的時間窗口正在急速坍縮。團隊要求下一個沖刺周期就交出答案。
但設計需要與不確定性周旋的空間。失去這個空間,你就不再塑造結果,只是給它們披上外衣。

問題與解決方案之間消失的緩沖帶

設計師被要求快速展現進展,但未經思考的進展只是機械運動。
沒有預留的思考時間,沒有探索、質疑或重構的余地。設計曾經占據的空間正在消失——隨之消逝的,是任何實質性影響作品的能力。

當利潤成為唯一目標,技藝便成為犧牲品

設計的本質始終關乎清晰性——讓事物顯得直觀、深思熟慮且充滿人性溫度。但如今,它日益被視為增長杠桿:推動指標、提升轉化、實現季度目標的工具。

將設計與商業目標關聯當然重要(本就該如此),但當利潤成為決策的唯一視角時,作品就開始失去靈魂。你不再追問"這對用戶是否真正有益",轉而追逐任何能撬動數字的改動。久而久之,你的設計圍繞系統而非真人展開。

"從'設計即服務'到'設計即戰略'的轉變已在進行。通過將設計思維應用于商業挑戰,設計師能幫助組織應對不確定性、打造未來適配的產品并發現新機遇。"
——Dawn Delatte《設計的戰略價值依然重要:2025西南偏南大會啟示錄》

當設計無法用結果語言溝通,就會被邊緣化

多數設計師仍在用界面語言說話。當對話轉向商業優先級時,他們就被排除在外。
工作淪為服務而非戰略職能。決策在其他地方制定,設計只是執行者。

若無法將設計選擇與商業影響相關聯(或缺乏相關話術),就難以爭取時間、深度或戰略參與權。此時,設計看起來就像成本中心。

"企業85%的UX研究應是戰略性的,僅15%為戰術性。戰略性研究的差異在于:它不從產品出發,而從人的體驗開始。"
——用戶體驗專家Jared Spool

如何重建設計的價值內核

本文并非懷念慢節奏的舊時光,而是希望恢復設計中那些使其有意義、有效能的要素:

將調研重新確立為核心職責,而非借來工具

保護用于應對模糊性與探索的時間

清晰連接設計決策與商業結果

根據思考質量而非交付速度來聘用和獎勵設計師

組建不僅能執行產品方向,更能塑造方向的團隊

否則,設計終將淪為可批量替換的裝飾品——只要出現更廉價、更快速或自動化的方案,就會被立刻取代。

精選文章:

E.l.f. Beauty借助AI色號匹配工具實現轉化率飆升

棕色何以成為2025室內設計新中性色:巧克力與肉桂色調的10種搭配法則

塑造道德思想家是設計未來的起點

德米斯·哈薩比斯談AI未來:"規模將比工業革命大10倍,速度可能快10倍"

時尚編年史:專家評述過去50年8大標志性潮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