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所鐘愛的每一個“新鮮”設計趨勢,很可能都是偷來的——從蘇聯海報到80年代霓虹燈,從包豪斯到《銀翼殺手》。我們不是在發明,我們是在混音。以下證據表明,當今最熱門的網絡美學,不過是昨日風格換上了更光鮮的包裝。

說實話吧:設計行業就愛假裝事物是全新的。

每年,博客和會議幻燈片都在告訴我們什么“流行”,每年設計師們都爭先恐后地把它融入作品集和客戶工作中。營銷話術?“創新”?,F實?通常只是把在設計史閣樓里塵封了幾十年的東西復興一下。

設計并非憑空而來——它是一臺混音機器。我們一直在借用、采樣和重新詮釋。但最近,這個循環周期似乎變短了。我們把40年前的風格重新包裝,搞得像是下一次登月一樣。

在設計里“偷竊”沒問題——事實上,這對成長至關重要。但最高明的偷竊能轉化源頭,最差的只是換個新字體轉賣。而現在,我們干的大多是后者。

所以,為了創意上的誠實(也許還有一點健康的尷尬),以下是10個當今被炒得最熱的設計趨勢——以及我們明目張膽剽竊它們的來源。

1. 玻璃擬態(Glassmorphism):你從小用到大的 iMac

如果你過去幾年在 Dribbble 上花過時間,你一定見過它:夢幻的模糊背景、浮動面板、柔和陰影,以及一種沒有真實3D渲染的“深度感”。它被包裝成一種時尚、未來感的界面選擇。

但我們早就見過這個了。玻璃擬態基本上就是?iOS 7 的磨砂玻璃UI,只是稍作調整使其更兼容 CSS。而那個 iOS 7 的外觀?是從80、90年代的工業產品設計搬來的。記得半透明的 Game Boy Color 嗎?邦迪藍的 iMac G3?

甚至是90年代中期風靡一時的透明無線電話?那些產品就是實體形式的玻璃擬態——分層的半透明效果讓日常科技產品感覺來自未來。

區別?那時是革命性的。今天,它是偽裝成創新的美學懷舊。

2. 粗野主義(Brutalism):偽裝下的蘇聯海報

粗礪的排版、破碎的網格、沖突的色彩。粗野主義網頁設計喜歡高喊“我拒絕你的陳規”,而暗地里……遵循的卻是一本非常古老的劇本。

網頁版的粗野主義大量借鑒了蘇聯宣傳海報和中世紀粗野主義建筑。那種建筑強調材料的誠實——裸露的混凝土、厚重的幾何形狀。那些海報則關乎大膽、直白的信息傳遞,旨在讓人一目了然。

當現代網頁機構使用粗野主義時,較少關乎政治緊迫性,更多是作品集炫耀。最初的粗野主義想要改變世界。我們的只想改變你對一個品牌的看法。

3. 漸變泛濫:迪斯科從未消亡

漸變回來了,而且無處不在——主視覺區域、Logo、按鈕、插圖。設計師稱它們“動感”又“新鮮”。但漸變自20世紀70年代就已存在,那時它們遍布從迪斯科專輯封面到科幻電影海報再到街機臺藝術的一切領域。

它們在擬物化的90年代重新出現,成為閃亮的按鈕和斜切的UI元素。然后在2010年代初的扁平設計時代我們“殺死”了它們……僅在2010年代末又讓它們復活,因為顯然,扁平太扁了。

有趣的部分?即使在2025年,我們使用的色彩故事與70年代完全相同——霓虹紫、熱粉紅、日落橙——只是用更高分辨率的混合模式應用而已。

4. 超大襯線標題:《廣告狂人》最愛的把戲

極簡登陸頁,巨大的襯線標題,很可能全是大寫——瞬間的“高級”感。但這并非現代發明。20世紀60年代的平面廣告早已在香煙廣告、威士忌跨頁和豪華汽車廣告中這么做了。

原理很簡單:大字先被注意到。麥迪遜大道的廣告公司將排版武器化以控制讀者視線。今天的網頁設計師使用同樣的技巧,只不過我們現在用的是可變字體和響應式單位,而不是金屬活字和放大鏡。

當我們稱之為“現代奢華設計”時,我們其實只是在用CSS樣式表演繹唐·德雷珀(Don Draper)。

5. 單色極簡主義:沒有肉丸的宜家

單色調色板、手術般精確的字體、多得離譜的留白。如今它被營銷為斯堪的納維亞別致風。但這不是“新極簡主義”——它是經由宜家目錄過濾后的包豪斯。

1920年代的包豪斯設計師倡導簡潔、清晰和功能美。宜家吸收了這些原則,加入少許瑞典家居感,并將其賣給大眾?,F代網頁設計師拿了那個,又把它應用到SaaS(軟件即服務)品牌上。

結果?一種宣稱“高級”但已被過度使用以至于變成視覺上的燕麥拿鐵的風格:令人愉悅、可預測且完全安全。

6. 新擬態(Neumorphism):擬物化的尷尬表親

大約在2020年短暫的一瞬間,Dribbble上的每個UI截圖似乎都有那些枕頭狀、柔光陰影的按鈕和輸入框。新擬態看起來有觸感、吸引人……直到設計師意識到它對可訪問性來說是一場噩夢。

它的基因是純粹的沒有紋理的擬物化——是早期iPhone時代的一個稀釋后代,那時每個應用圖標都試圖模仿現實世界的物體。而擬物化?只是80、90年代消費科技物理控件的數字回響。

新擬態不是UI的“下一件大事”——它是一個高度拋光了的死胡同。

7. 復古像素藝術:8位角色扮演(Cosplay)

像素化插圖在2025年無處不在,從獨立游戲網站到試圖看起來“古怪”的科技博客。但像素藝術不是一種設計發明——它是20世紀80年代硬件限制的產物,被浪漫化為一種美學。

那時,像素化不是一種選擇——它是用現有處理能力渲染圖形的唯一方式。今天,它是一種刻意的風格選擇,一種對我們認定再次酷起來的過去進行的美學Cosplay。

8. 賽博朋克霓虹:《銀翼殺手》加了個CSS發光濾鏡

深紫色、電光藍、故障疊加——被推銷為“未來感”,但它們實際上是《銀翼殺手》1982年美術指導的直接后代。那部電影的反烏托邦愿景為此后每一個賽博朋克調色板設定了模板:黑暗中的霓虹、雨濕表面反射的光、科技與腐朽同處一個畫面。

現代設計師不是在發明一個新未來——他們是在混音一部40年前電影里特定的復古未來。

9. 網格復興:瑞士人早就做過了

設計師為“發現”不對稱網格、將排版推到邊緣和打破對齊規則而興奮。但瑞士風格(國際主義平面設計風格)在1950年代就完善了網格系統——既包括規則也包括打破規則的方法。

瑞士人不僅使用網格——他們圍繞網格建立了一種哲學,基于清晰、秩序和功能性?,F代的“實驗性”網格?他們只是在玩弄瑞士人留下的骨架。

10. 孟菲斯圖案:80年代回來了……又一次

彎曲線條、鋸齒形、沖突色。如果你最近見過一個“古怪”的品牌設計,你就見過孟菲斯小組(Memphis Group)的圖案。這場運動始于1981年,是對現代主義克制的一種拒絕——明亮、混亂、且毫不掩飾的裝飾性。

當網頁設計師現在復興它時,通常是為了那些想看起來“有趣”和“不同”的品牌。諷刺的是?孟菲斯在80年代是激進的。在2025年,它就像在你“關于我們”頁面寫上“我們是顛覆性的”一樣安全。

令人不安的真相

我們不是我們自以為是的先驅。我們是檔案管理員、混音師,有時干脆是翻唱樂隊。這本身并不壞——如果我們承認的話。問題在于我們把回收來的想法冒充成全新的發明。

最好的設計師不只是復制——他們轉化。他們變異舊思想的DNA,直到源頭幾乎不可見。他們推動對話前進。

所以,盡可以偷竊過去——但要有意圖地去做。研究其譜系。加入一些以前沒有的東西。因為如果你沒有推動作品演進,你就只是在DJ同一首曲目……而你的聽眾最終會意識到他們以前聽過。

精選文章:

編織的未來:設計師在產品設計中重塑編織藝術的五種方式

創意人員如何加倍提升人工智能無法取代的技能

Y2K已經是老黃歷了,現在是Y3K時代

日式斯堪的納維亞風格(Japandi):日式與斯堪的納維亞室內設計的和諧融合

設計事業并非在格子間里發展,而是在自由職業中蓬勃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