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柏林到紐約,再回到柏林,Studio Gruhl 正在全球創意領域掀起波瀾。我們與創始人馬爾特·格魯爾(Malte Gruhl)聊了聊亞文化美學、堅持精品工作室的初衷,以及為何每個項目都是留下印記的機會。

Studio Gruhl 很難被簡單歸類——而這正是創始人馬爾特·格魯爾所追求的。這家總部位于柏林的工作室,客戶遍布美國、英國和歐盟,游走于品牌設計、廣告策劃與數字體驗的交叉地帶,將設計精度與情感共鳴完美融合。它既像設計實驗室,又像文化翻譯官,一切都充滿深思熟慮。

在柏林、倫敦和紐約的設計機構工作十年后,馬爾特決定放慢腳步,深耕創作。“我希望專注于工藝,先以自由職業者身份起步,再逐步組建團隊,”他解釋道,“我們想做些激動人心的項目,融合概念,打造能引發情感共鳴并留下記憶的作品。”

早期客戶多來自音樂和時尚領域——比如電子音樂廠牌、生活方式媒體——這種能量始終延續至今。工作室的美學風格既活潑又精致,富有表現力卻扎根于系統思維。無論是雕塑般的標志設計,還是動態呈現的廣告 campaign,其作品總透著一股觸手可及的質感。

馬爾特用三個詞概括他們的理念:構建視覺世界。“我們更認為自己是一家創意工作室,而非傳統設計公司,”他說,“如今,品牌重塑離不開內容和動態設計,數字項目也必須考慮品牌層面的思考。”

這種混合思維貫穿于工作室的流程中。Studio Gruhl 不會將策略與執行割裂,而是同步推進,將創意錨定于文化洞察,再延伸至各個觸點。“通過整合不同領域,我們交付的是客戶能直接落地的東西。”馬爾特補充道。

盡管項目多元——從地下科技平臺到成長型品牌——但 Studio Gruhl 始終堅守深思熟慮的工藝精神。馬爾特認為,每個項目都是在喧囂中創造記憶點的機會。“我們熱愛設計系統,但也追求作品的情感聯結。設計的終極意義,是可視化行為、展現品味層次、傳遞文化歸屬的信號。”

關鍵在于,這種創造力從不與商業目標沖突。“創意與商業的平衡很有趣,”馬爾特說,“因為創意不會阻礙商業目標——它恰恰是實現目標的途徑。”

正是這種“設計兼具表達性與功能性”的信念,吸引了多元合作者。“我們與客戶是緊密伙伴關系,需要彼此認同、目標一致。”無論是企業團隊還是小眾文化機構,理想客戶都樂于探索。“每個新項目都是潛入全新環境的機會,必須理解語境細微差別,解讀并連接歷史參數。”

盡管扎根柏林,工作室的視野和團隊卻國際化,而這座城市的精神依然塑造著作品。“我們感興趣的美學與秉持的價值觀,與柏林的驅動力高度契合,”馬爾特解釋,“這里總能成為創作的起點,混搭出有趣的參照系。”這種廣納百川的開放態度,正是 Studio Gruhl 作品常葆新鮮感的秘訣。定制字體、3D 視覺、插畫、動態設計——每項工具都被視為建立聯結的手段,而非風格標簽。

“我們總試圖為項目增添新意,”馬爾特說,“需要通過非常規組合,或從另類視角審視領域,來制造張力。”工作室的成長并非依賴某個“重大突破”。“或許老套,但推動我們的從不是單一項目,而是一連串起伏,引領我們不斷向前。也許我們學到的就是——永遠別安于現狀。”

不盲目追逐趨勢或擴張,Studio Gruhl 在“保持小型”中找到力量。“我們逐漸意識到,永恒增長并非目標,”馬爾特坦言,“我們主動選擇維持精品規模,這反而帶來自由。”這一決策讓團隊能優先保證質量,在變幻的行業中保持敏捷。“我們只想成為設計的沃土,而非在追逐其他事物的路上迷失。”

關于趨勢,馬爾特格外清醒:“追逐趨勢的時代已過去。品牌必須與文化定位相連。創造全新視覺趨勢并‘占有’它的想法,如今已行不通了。”

對計劃創立工作室的新人,他的建議務實而溫暖:“事情需要時間,理想狀態下你永遠在路上。維護人脈網絡,他們才是成就你的人。少說‘不’,多說‘可以,但……’。還有——記得休假。”

在同行爭相擴張的浪潮中,Studio Gruhl 以“限制即創意工具”的姿態脫穎而出。不建帝國,只求與作品、語境和周圍的人們保持深度聯結。

精選文章:

奶油黃裝飾:15種方法為家居注入這抹陽光色調

新用戶體驗規則:人工智能推薦如何改變設計

扎哈·哈迪德建筑事務所將香港休閑綜合體設計為"空中村莊"

過去15年,時尚行業的多樣性大幅提升,但AI模特可能讓一切倒退

人工智能樂隊開啟音樂產業新紀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