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正在加速設計流程并重塑數字產品的構建方式,但我們是否真的善用了它?在這篇基于實踐經驗的分享中,一位資深設計師剖析了AI在研究、原型設計和測試中真正創造價值的領域,以及它尚存不足的地方。從實用技巧到真實案例,本文探討如何在不犧牲用戶洞察、設計工藝或戰略思維的前提下,與AI高效協作。如果你正在探索AI賦能的設計新領域,這正是你需要的視角。

如今的設計師們紛紛稱贊AI如何提速他們的工作流程。這并不難理解——企業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需要快速草稿、即時測試和迅速上線,以保持用戶粘性。

然而,許多設計師仍未完全發揮其專業能力,未能充分駕馭AI工具的潛力。結果如何?大量炒作AI功能的產品制造了噪音而非價值,最終呈現的體驗流于表面。

作為一名擁有十年經驗的設計師,我學會了以審慎態度對待創新——將短暫的趨勢轉化為實用方法。因此,我想分享AI如何真正改變設計師的日常工作,如何重塑界面設計,以及設計流程中哪些部分始終不變。

本文將通過案例、實用建議和個人經驗,幫助你理解AI的適用場景與人類技能的不可替代性。

如果你希望獲得關于AI對設計和商業真實影響的清晰、誠實的解讀,請繼續閱讀。

為何AI成為設計師日常工作的核心部分

要理解AI如何提升設計流程,首先需要回顧傳統設計工作的模式——在AI介入之前。

廣義而言,產品設計師通常采用兩種主要工作方式:

圖片由Oleh Osadchyi提供

這兩種方式面臨相同的挑戰:企業不斷壓縮預算并加快時間表。這迫使許多團隊做出妥協。設計師們分身乏術,往往跳過深度調研環節。最理想的情況下,可用性測試也僅在發布前倉促進行——效果有限。

而后,人工智能登場了。

根據我的經驗,AI可以在產品迭代周期的三個關鍵階段為設計師提供支持:

1輸入與產品分析

2研究與探索

3實施與測試

讓我們逐一解析。

1. 分析

目前許多工具能通過AI生成儀表盤、用戶反饋和行為數據的摘要。它們非常實用,尤其在快速捕捉趨勢時。但這些摘要并不總是準確的。

AI能呈現表面數據,卻未必揭示真正重要的內容。有時,真正影響結果的關鍵洞察埋藏更深,需要你親自挖掘,原因在于:

AI生成的摘要基于現有數據,往往流于表面。

它無法有效區分信號與噪音,或突出影響結果的因素。

某些關鍵洞察可能與AI標記的內容完全不同。

建議:將AI摘要視為起點。若發現值得關注的內容,請深入原始數據驗證其真實性,確認它是否基于真實的用戶行為,還是僅停留在紙面上的“有趣發現”。

2. 研究

研究是產品設計中最耗時(且常被低估)的環節之一。AI可以在以下方面提供幫助:

從客戶訪談、文檔或Notion頁面中提取關鍵要點。

分析多個URL或來源中對特定主題的提及。

快速掃描數百條應用商店評論。

生成競品列表并提取其功能、定位或用戶評價。

但別指望AI包辦一切。它更像是團隊中的輔助研究員,需要明確指導與反復驗證。

建議:努力成為T型人才,學習編寫腳本和提示詞。了解AI的思維方式能幫助你更高效地引導它。

例如,與其要求分析團隊重建儀表盤,你可以下載評論頁面(如HTML格式),讓AI解析并轉換為表格,按情感或關鍵詞排序。這樣能在幾分鐘內發現模式,省時省力。

3. 實施

在這一階段,AI能加速初稿的生成。設計師需要從落地頁到界面流程產出大量素材,坦白說,并非所有人都能跟上節奏。例如,在我們的訪談中,600名候選人中僅三分之一熟悉此階段的基礎流程。

通過合理引導AI,你可以:

生成早期概念與插圖。

測試布局清晰度或配色方案。

探索UX模式或流程變體,無需從頭重繪。

建議:若想提升協作效率,可提供10+張符合品牌風格的參考圖。記住,AI的輸出質量取決于輸入數據,它不具備直覺審美。

以Figma的AI功能為例。它能秒速生成UI界面,適合快速草稿。但幾周后該功能被禁用——因為AI僅基于少數公司的設計系統訓練,導致產出界面高度雷同。

另一個技巧:在描述視覺效果時務必清晰詳細。理想情況下,先撰寫明確的提示詞說明風格與細節,并附上參考圖。然后讓AI生成解釋提示細節的JSON文件,以檢查其理解程度。

如果結果不理想,可手動調整。例如,若你追求類似骨骼的細線條,AI可能無法捕捉這種微妙差異。接近預期后,可將優化后的JSON作為迭代基準。

4. 測試

在AI普及前,設計師必須頻繁請求開發團隊構建功能并發布,再等待反饋才能正式上線。

如今,借助合理流程和代碼就緒的設計系統,設計師可以獨立構建用戶流程的前端原型,甚至無需開發人員添加后端邏輯——只需一個接近真實體驗的交互原型。

你可以在Figma中測試可點擊流程,或更進一步,分享支持真實數據輸入的瀏覽器版本。這種測試更真實、更具洞察力,用戶使用起來也更自在。

建議:利用AI工具減少對其他團隊的依賴。從小處著手:無需等待分析師構建獨立儀表盤,自己生成代碼并調用API。如需更新UI元素,直接在Cursor中修改并提交開發審核。多數情況下,這會快得多。

AI不會取代設計工藝或團隊協作,但能消除摩擦。在商業目標頻繁變動的環境中,節省的時間能為實驗與優化創造更多空間。

AI如何助力艱難決策

AI不能(也不應)替你做出產品決策,但它能通過清晰呈現流程,幫助你更快、更自信地抉擇。

例如,在TitanApps,我們通過分析用戶反饋決定是否開發新功能。但用戶通常不會直接要求“下一個重大功能”,其評論多反映現有特性。幸運的是,作為Attlassian社區成員,我們可以訪問用戶分享痛點、推薦工具和求助的論壇。

在AI時代之前,我們需手動爬取論壇,嘗試不同關鍵詞組合,追蹤同義詞,翻閱長帖并整理模式。有時僅論證一個產品方向就需耗費整周時間。

現在,這一過程僅需幾小時。以下是我們的工作流程:

1準備結構化JSON文件,包含論壇鏈接、主題集群及相關元數據。

2AI掃描約20個主鏈接(每個包含多個子話題),提取關鍵洞察并在3小時內編譯結果。

3同時,我們并行分析競品的HTML評論(耗時90分鐘),驗證用戶需求是否一致、競品如何響應、是否存在未解決的痛點。

當然,我們會核查AI使用的數據源。

當這兩條分析線運行時,團隊有時間評估原始創意的市場興趣。在此過程中,我們發現了更寶貴的需求——一個競品尚未妥善解決的關聯話題。

最終,我們未花費整周時間泡在論壇中,而是在一天內獲得了完整的方向性結論。

AI如何改變設計界面

隨著AI更深融入產品,改變的不僅是設計師的工作流——界面本身也在進化。AI的影響可分為兩類:

1顯性工具:用戶主動交互的AI功能(如聊天機器人)。

2隱形層:后臺提升用戶體驗的AI技術。

無論哪種情況,最終界面不再是唯一重點。設計師更需要全局視角,理解用戶旅程。原因如下:

若AI以助手形式出現,需明確用戶預期——他們會提出何種請求、解決什么問題?然后才能決定信息呈現形式:純文本、GPT式對話還是儀表盤。

初期可允許用戶自由輸入,但要構建更智能的體驗并有效訓練模型,需識別模式。例如,有人需要沖刺摘要,有人需要待辦事項概覽或拉取請求分析。

接下來需思考:用戶獲取信息后的行為(如會議使用、導出等)。這會影響AI助手的位置、提示模板設計,以及可自動化多少流程。

建議:培養“鳥瞰視角”。盡管這一設計優先級的變化顯而易見,但許多候選人仍急于可視化問題,專注于單個界面而非完整的用戶交互與旅程。

若AI在后臺默默運行,這種視角更為關鍵。設計師必須:

深度理解受眾。

追蹤反饋與分析。

判斷AI何時增強體驗、何時適得其反。

以開發者工具Copilot為例。早期主要槽點是其無法適應個人風格,生成通用或突兀的代碼,反而干擾工作流。

再如Cursor。它在Twitter走紅后,許多人嘗試用于個人項目,卻連基礎操作都難以掌握。這說明并非所有AI工具適合所有人,也非所有場景都適合引入AI。

要設計好這類AI功能,需明確:

何時有用?

應建議什么?

用戶實際如何操作?

建議:記住AI只是工具,而非銀彈。即使隱形助手也有某種“界面”,設計師現在必須學會為此設計。

AI無法改變的設計原則

盡管AI迫使設計師轉型——更懂開發、平衡商業目標、保持以用戶為中心和獨特性——但某些原則永恒不變,如Jakob定律。

用戶已習慣現有模式,不愿重新學習。因此,若無充分理由,切勿 reinvent the wheel。若存在成熟的最佳實踐,請直接采用。AI不會替你決定——你的職責是判斷何時創新、何時遵循用戶已知的模式。

沒錯,如今的設計師角色比以往更復雜。但若能提升全局視野、保持T型能力、避免過度復雜化,我們就能利用AI等工具做出更好的設計,而不僅僅是更快的設計。

歸根結底,我們的目標是設計出真正有意義的產品。

精選文章:

構建視覺世界:Studio Gruhl 的跨文化工藝

奶油黃裝飾:15種方法為家居注入這抹陽光色調

新用戶體驗規則:人工智能推薦如何改變設計

扎哈·哈迪德建筑事務所將香港休閑綜合體設計為"空中村莊"

過去15年,時尚行業的多樣性大幅提升,但AI模特可能讓一切倒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