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特·德萊赫斯特、鄭蘇文和琳達·杜尼亞等56位藝術與科技先鋒入選英國文化協會最新研究,他們向Dazed講述了藝術家在塑造人類未來中的關鍵作用

1968年,倫敦當代藝術中心(ICA)舉辦了一場名為《控制論的偶然性》的展覽,展示了藝術家運用機器人、算法和計算機圖形等新技術的實驗。英國文化協會藝術總監露絲·麥肯齊在最新報告《科技為何需要藝術家》中回顧這場展覽時寫道:"這場展覽集結了作曲家、藝術家、電影人、工程師、科學家和學者,引發了一場跨越多個大陸的對話,探討技術與藝術的關系。它突破了計算與創造力結合的極限。"

如今,在機器人技術、人工智能、量子計算等創新的推動下,"計算"與"創造力"的糾纏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緊密。但問題是:當技術加速發展時,這場對話是否跟上了步伐?

《科技為何需要藝術家》試圖回答這一問題,匯集了來自20個國家、五大洲的56位藝術與科技領袖的40份觀點陳述。其中,LAS藝術基金會反思了與利比·希尼、勞爾·普魯沃斯特等藝術家合作探索量子技術的實踐;藝術家保羅·西里奧則談到如何通過挑戰新技術的使用與認知,直接介入"正義與福利衰退"的社會變革;作家兼翻譯家亞斯納亞·埃琳娜·阿吉拉爾·吉爾主張奪回被資本主義私有化的"技術公地"。

利比·希尼,《Ent-(多路徑版本)》(2022),采用虛幻引擎4與量子計算代碼的交互應用,時長可變 | 藝術家惠允

英國文化協會的報告表明,關于技術與藝術的廣泛對話仍在持續。這種對話也體現在針對Midjourney、OpenAI等科技公司的法律訴訟,以及反對藝術界擁抱AI的公開信中。但報告中一些藝術家指出,公眾視野中那些簡單化(且過度悲觀)的敘事,往往忽略了藝術與技術的復雜關系——包括藝術家影響技術發展的能力,正如新技術影響藝術一樣。那么,哪里能找到更 nuanced、更樂觀且充滿想象力的未來圖景?英國文化協會認為,答案就在藝術本身。

"藝術家是技術重塑與再造的核心,"報告指出,"只有通過對藝術實踐及其支持者與機構的長期投入,才能實現技術與想象力的真正飛躍。"

例如,報告中重點介紹的藝術家馬特·德萊赫斯特和霍利·赫恩登通過2024年蛇形畫廊展覽《召喚》,探索新治理框架與協議,為AI時代藝術家與集體的創作提供了藍圖;鄭蘇文則探索機器人作為藝術工具的邊界,突破人類身體的極限;設計師琳達·杜尼亞憑借生成藝術對抗科技巨頭的偏見數據與商業邏輯,獲得國際認可。

下文將呈現馬特·德萊赫斯特、鄭蘇文和琳達·杜尼亞對藝術與技術關系的深度思考,探討技術如何被藝術家(誤)用于實現創作目標,以及他們對未來的樂觀從何而來。

《天空花城》,2024年,郝瑞昌,徐冰空間藝術駐留計劃 | ? 徐冰工作室

自1968年《控制論的偶然性》展覽以來,藝術家與技術專家的關系是進步還是退步了?

琳達·杜尼亞:我的第一反應是,如今比以往更容易同時成為兩者。在我的成長過程中,已有足夠多的"雙棲者"范例——1968年時我父母尚未出生——讓我渴望成為兼具技術思維的藝術家。如今科技公司常設藝術家駐留計劃,或邀請藝術家與工程師、設計師交流。科技行業已認識到藝術在探索機器意義中的力量,而藝術家也成功讓技術對大眾更易理解。

馬特·德萊赫斯特:我不刻意區分藝術家與技術專家。1960年代這兩個領域界限分明,如今已完全交融。工程師的公眾影響力空前,年輕一代的技術素養也極高。

鄭蘇文:技術興趣與普及度遠超1968年,技術獲取也不再是障礙。真正的挑戰是如何在技術洪流中實現有意義的探索。

若不懂支撐文化的技術系統,你將難以理解或干預文化

在你們的職業生涯中,這種關系如何演變?

馬特·德萊赫斯特:我初入藝術領域時,它還是個孤立的圈子。iPhone與社交媒體席卷全球后,一切改變了。現在,若不懂技術系統如何支撐文化,幾乎無法真正理解或干預文化。

琳達·杜尼亞:1968年展覽策展人賈西亞·萊夏德在序言中寫道:"那些從不提筆作畫的人,如今也能創作出被稱為'藝術'并進入美術館的影像。"生成AI的普及重現了這種革命性——又一波非藝術家獲得了創作工具,且規模空前。與需要編程基礎的計算機藝術不同,AI只需自然語言,技術門檻徹底消失。

《云端之下》實地調研,2023年,中國數字基礎設施考察 | 英國文化協會

如何在技術邊界探索與藝術保護之間取得平衡?

馬特·德萊赫斯特:這是同一過程的兩面。我們深入技術內核,一旦理解其規則與潛能,便能推演它對藝術文化的意義。我不認為這是"保護",因為文化總會隨工具與認知演變而改變。

琳達·杜尼亞:最初,用機器創作只是我理解技術的手段。學習編程時,生成藝術成了最佳借口;對AI好奇時,訓練GAN模型順理成章。我的目標不是突破技術邊界,而是理解它們——在技術創造的語境中定位自我,也在我的語境中定位技術。這種批判性實踐讓我始終保持能動性。

構建包含智能技術的人類勞動未來,是所有人的責任。

誰該為人類藝術家的未來負責?政府、機構、藝術家還是消費者?

琳達·杜尼亞:這是全人類的課題。面對智能技術的多維挑戰,唯有全球協作才能找到出路。我們身處史無前例的變局,必須匯集所有視角,探索一切可能性。

馬特·德萊赫斯特:任何時代都會有藝術家,因為藝術家就是通過創作彰顯時代獨特性的人。即便未來我們精通AI模型,這一點也不會改變。政府與機構有責任避免讓年輕人負債學習即將消失的專業——這在AI時代前已是嚴重問題。教育體系未能為學生適應互聯網經濟做準備,如今更顯荒誕。你無法阻止人們使用時代工具,但可以減少他們對衰落行業的無效投入。

霍利·赫恩登與馬特·德萊赫斯特,《召喚》(2024),蛇形畫廊展覽現場 | ? Leon Chew

技術如何助力藝術家構想更樂觀的人類未來?

鄭蘇文:每個創作行為內核都藏著希望——藝術不僅是表達,更是發明、韌性與社群的實踐。我的作品通過融合人類雙手與塑造世界(及未來世界)的技術,探索"手工"的未來可能性。我構建的技術微系統通過表演公開分享,邀請觀眾共同討論技術在藝術文化中的角色。

馬特·德萊赫斯特:理解技術原理后,你才能看清可能性。這是培育希望的前提,也是將樂觀校準至可實踐方向的基礎。

琳達·杜尼亞:我更關注藝術家如何通過揭露技術的缺陷與可塑性,幫助人們重拾對技術的掌控——重構技術以傳遞意義,強行讓它講述本不愿講的故事。

藝術家擅長將復雜系統可視化……他們不受學科教條束縛,能連接本無交集的領域

藝術如何塑造技術未來?它在這場對話中究竟有多大話語權?

琳達·杜尼亞:關于AI(及技術地位)的重要政治討論正在線上發生,而圖像(無論優劣)及其創作者是推手。藝術家擅長將復雜系統可視化,也能在小尺度具象化未來。他們跨領域連接思想的能力,在充滿不確定性的時代尤為關鍵。

馬特·德萊赫斯特:最佳狀態下,藝術與亞文化建立的新習慣與場景能深刻影響世界。iPhone問世20年來,應用開發者對世界的影響遠超預期。如今無代碼AI工具讓構建創意更便捷。我們稱這種實踐為"協議藝術"——當你意識到技術協議是最具文化影響力的媒介時,在此實驗便順理成章。

鄭蘇文:藝術的力量在于其流動性——它難以定義,更無法量化。我的實踐貫穿研究、繪畫、機器人、傳感器開發、表演與寫作,形成自洽的文化意義生態系統。它 envision 的技術未來,不源自科技巨頭及其子公司的價值觀。

琳達·杜尼亞·瑞貝茲,《逝花標本集》,GNS012-041-042-047-057-058-065(2024) | 藝術家惠允

藝術家身份讓你們對技術未來更樂觀還是更悲觀?為什么?

琳達·杜尼亞:我曾一度認為"末日心態"是唯一選擇。但成為母親后,這種態度不再適用。完全樂觀顯然不可能——技術始終與暴力、剝削糾纏。對我而言,"矛盾"才是恰當的立場:必須同時承認技術的失敗與魔力。技術由人創造,自然承載人性:混亂、問題重重,但并非不可改變。技術與人性一樣充滿可能,但探索這一空間時不可放棄批判性。

馬特·德萊赫斯特:我總體樂觀,但我的樂觀在于:即使前路坎坷,仍堅持創造有趣新事物的信念。藝術領域將面臨巨變,我們唯一能做的就是清醒認知世界,然后實現心中所想。

我們創造技術,所以它理應如我們一般:混亂、矛盾,但并非不可改變

精選文章:

如何為國際受眾設計:跨越文化鴻溝的實戰指南

探索比亞克·英厄爾斯:締造"實用主義烏托邦建筑"的明星建筑師

暗黑極繁主義:15種大膽運用憂郁色彩的技巧,告別洞穴壓抑感

品牌吉祥物的力量以及如何打造專屬吉祥物

探訪菲利普·斯塔克迄今最超現實的酒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