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1日,青島西海岸新區唐島灣南岸,法國建筑大師讓·努維爾設計的“最美海邊美術館”——西海美術館悄然關閉。
西海美術館(圖源:西海美術館官網)
美術館微信公眾號發布的閉館公告,只說“開館時間另行通知”,未做更多解釋。
西海美術館閉館公告(圖源:公眾號“西海美術館”)
這座耗時10年,投資16億元打造的美術館,距離2021年8月中旬高調開幕還不到4年,現因運營困境宣告暫停開放。
西海美術館(圖源:西海美術館官網)
這座被稱為“光影與大海的交響詩”的藝術殿堂,如今靜立在海岸線上,玻璃幕墻依然映照著海天光影,卻再無人駐足欣賞。
01
“最美海邊美術館”的關閉
所折射出的困境
作為普利茲克建筑獎得主讓·努維爾在中國的代表作之一,西海美術館堪稱建筑藝術杰作。
美術館以“光影與自然共生”為核心理念,由12個彼此不同的展廳組成,宛如連在一起的“盲盒”,各自相互連通又獨立,為更好地呈現展覽作品提供了多樣化的可能性。
建筑師運用大面積玻璃幕墻與陽極氧化鋁材料,使建筑與海天光影渾然一體,完美將建筑融入海岸景觀。法國景觀設計師吉爾·克萊芒更在周圍打造了8萬平方米的花園,使整個美術館宛如一件放置在海邊的藝術品。
西海美術館(圖源:西海美術館官網)
建筑可以照映出瞬息萬變的海邊風光,這詮釋了讓·努維爾說過的那句,“每個建筑是有生命的、唯一的、特殊的,并且要與其周圍環境、場所精神和諧共處”。
西海美術館(圖源:西海美術館官網)
走在美術館的中央通廊上,陽光隨時間推移不斷變幻角度,光影隨著參觀者的步伐流動,室內空間與海岸線“縫合成一幅畫”,形成獨特的“海上美術館”景觀。
西海美術館(圖源:西海美術館官網)
雖然在設計上無可挑剔,但西海美術館并沒能復刻畢爾巴鄂古根海姆美術館,“一座美術館帶火一座城”的奇跡。
地理位置成為首當其沖的掣肘,美術館距青島市中心車程長達40分鐘,公共交通僅有少量低頻次線路可達,且周邊缺乏成熟的文化消費氛圍和配套設施,客流始終冷清。
更致命的打擊來自配套規劃的落空。西海美術館本是中央美術學院青島分校規劃中的核心展館,然而2021年教育部出臺異地辦學禁令,央美青島分校項目被緊急叫停,這導致周邊規劃建造中的藝術家工作室、大師工作坊、藝術教育中心等項目相繼爛尾。
于是西海美術館頓時淪為“藝術孤島”,陷入孤立無援的境地。
西海美術館(圖源:西海美術館官網)
即便是普利茲克獎大師的光環,也無法保證建筑的長期活力。當建筑大師的藝術追求遭遇商業運營的嚴酷壓力時,往往難以為繼。
02
其他普利茲克獎建筑大師
設計的美術館
命運如何?
讓·努維爾在中國的另一座美術館——上海浦東美術館,命運就要好得多。
上海浦東美術館有著極為洗練的幾何線條,其外觀純凈節制,純白的建筑立面所用石材是從山東運來的白麻花崗巖,由工匠打磨后,形成粗糲自然的表面肌理。
浦東美術館在穩定的財政與政策支持下,通過頻繁更新展覽、拓展國際合作,展現出國有背景美術館的運營優勢。這種“民營與國資”并存的形式,正在塑造中國美術館發展的新生態。
浦東美術館(圖源:浦東美術館官網)
2023年普利茲克獎獲得者戴衛·奇普菲爾德設計的上海西岸美術館,就屬于這種類型。
沿著黃浦江,從徐匯濱江一路向北,徐匯濱江“西岸美術館大道”已成為黃浦江畔的全新藝術地標。這里大量的藝術空間、藝術機構,星羅棋布、串珠成鏈,形成了集群效應,吸引了很多高端藝術產業在此集聚,這些都有助于形成活躍的文化藝術生態。
浦東美術館、西岸美術館的順利運營,也離不開上海這座擁有多元文化消費人群城市自身的因素。
西岸美術館(圖源:Archdaily,攝影:Simon Menges)
2019年普利茲克獎得主磯崎新在中國設計的中央美術學院美術館坐落在弧形場地,其石材幕墻與屋頂曲線過渡形成殼體,覆蓋了美術館外墻的灰綠色巖板,與美院校園內的其他灰磚建筑非常協調。
中央美術學院美術館(圖源:中央美術學院美術館官網)
磯崎新的另一個美術館項目——上海證大喜馬拉雅中心,其中的喜馬拉雅美術館于2010年開業,但因管理不善,項目難以為繼,2025年1月已宣布暫停對外開放。
標志性的設計概念源自森林,不規則、多孔的建筑形態像是洞穴,帶來視覺上的強烈震撼。
如今,曾經引以為傲的“異形林”建筑表皮剝落斑駁,在某種程度上似乎印證了磯崎新那句著名的預言——“未來之城,始于廢墟。”
上海證大喜馬拉雅中心(圖源:磯崎新+胡倩工作室官網)
2000年普利茲克獎得主雷姆·庫哈斯設計的廣東美術館新館,也就是后來的廣東時代美術館,于2010年9月落成。這是華南地區第一座社區型美術館,位于廣州白云區一棟高層住宅的屋頂之上,美術館為一種有機體的“生長”模式,以T形的建筑嵌入周圍的社區。
廣東時代美術館(圖源:廣東時代美術館官網,攝影:Iwan Baan)
廣東時代美術館曾在2022年8月暫時關閉,這在當時引起了大范圍的悲嘆。
廣東時代美術館(圖源:廣東時代美術館官網,攝影:Iwan Baan)
舟山市(普陀區)美術館,是中國首位普利茲克獎獲得者王澍多年之前的作品,由承載舊船廠歷史的工業遺存改造而成,但因為管理和資金等問題,這個曾經被寄予厚望的文化地標閑置了五年,經過重修,直到2024年12月7日才開館。
舟山市美術館(圖源:舟山普陀文旅)
美術館建筑彰顯了王澍一貫的風格,使用了舊磚瓦等大量的回收材料,建筑表面形成了別具一格的紋理和視覺效果,使美術館宛如海上的礁石群,與舟山的海洋文化交相輝映。
舟山市美術館(圖源:舟山普陀文旅)
近年來新建成的普利茲克獎得主設計的美術館,無論從建筑設計上還是從運營模式上,都在探索一種藝術與商業共生的模式。
安藤忠雄設計的廣東順德和美術館,以安藤忠雄“雙螺旋樓梯”,將美術館建筑轉化為可商業化的超級IP。和美術館還成為國內首例接納寵物進入的美術館,增強了美術館的社交屬性,拓寬了收入渠道。
和美術館的螺旋樓梯(圖源:公眾號“和美術館”)
和美術館中帶寵物看展的觀眾(圖源:公眾號“和美術館”)
槙文彥在近90歲高齡時為深圳設計的海上世界文化藝術中心,顛覆了傳統美術館“白盒子”空間的設計思路,強調場館的開放性。
建筑主體空間分別面向山、海、城市,空間開放聯通,建筑內部有大量交互貫通的公共空間,在美術館里可以看展,可以觀海,這里還有劇院、餐廳和多功能廳等設施,這里是一個藝術與商業綜合體結合的空間。
深圳海上世界文化藝術中心(圖源:海上世界文化藝術中心官網)
03
藝術殿堂
如何跨越現實溝壑?
傳統的民營美術館主要的收入來源于其母體企業的支持、門票和衍生品收入,但隨著時代發展,民營美術館需要尋找新的盈利模式,從依靠“母體輸血”轉變為“自我造血”。
依靠一座大師建筑就可以支撐起美術館的運營,在今天已經不現實,運營一座美術館,需要有設計、策劃、運營的整體思維。
舊人離場,新人入局,一批新建的美術館,和屹立不倒的老牌美術館,都在探索新的方式。
創立于2008年的成都A4美術館,不僅存活到了今天,還在不斷建造新館,形成了“美術館集群”。2024年,成都A4美術館還成為由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創立的“凡爾賽獎”中的七個全球“最美美術館”之一。
目前A4美術館集群包含四個品牌:位于麓鎮山頂廣場的A4美術館,位于麓湖藝展中心的A4兒童館,A4國際駐留藝術中心,A4X藝術中心。
位于麓鎮山頂廣場的A4美術館是一個舊建筑改造項目,以意大利托斯卡納為藍本,營造出了一個可以讓人輕松游覽的小鎮。
A4麓山美術館鳥瞰(圖源:天仝建筑,攝影:存在建筑攝影)
A4X藝術中心,由“大地建筑之父”安托內·普雷多克設計,藝術中心的主體建筑臨湖而建,與周圍特有的紅砂巖地貌融為一體,建筑與大地有了永恒的關聯。
A4X藝術中心(圖源:A4美術館)
A4美術館的成功,不在于建筑設計,而在于其倡導的“和社區深度互動”的運營模式。館長孫莉說:“我們相信,美術館不應僅是單純的展覽場所,更應與觀眾建立緊密聯系,讓美術館成為大家現代生活的一部分。”
A4美術館一直堅持扶持本地的青年藝術家,并注重將觀眾從單純的參觀者轉變為文化藝術的建構者,讓來自不同領域的人加入美術館志愿者,讓其參與到策展實踐等。
A4美術館新館(圖源:A4美術館)
創立于2014年的余德耀美術館,在成立十周年之際,從上海徐匯濱江西岸搬到了青浦的蟠龍古鎮。新館無論是從建筑設計,還是從策展方向,都在表明美術館的新方向:希望將藝術融到人們的生活當中,將藝術的力量帶給更多的人。
美術館新館的建筑融入周邊的玉米地、竹林,也融入社區,南側的公園和跨越北側河流的步行橋,都會和美術館產生人流交互。
余德耀美術館新館(圖源:山水秀建筑事務所,攝影:梁山)
“鄰居:余德耀基金會收藏展”展覽現場(圖源:余德耀美術館,攝影:王聞龍)
更有一些“小而美”的民營美術館,選擇不再在建筑設計這個賽道上“卷”,而是主動拉近與大眾的距離。
比如2023年3月開館的南京四禧美術館,沒有宏大的場館,更沒請知名建筑師設計,也沒有天價藏品,其外表看起來甚至有點不起眼。該美術館關注的重點,是當下有人氣的年輕藝術家們。
四禧美術館(圖源:四禧美術館官網)
結語
所有嘗試新運營方式的美術館,都有一個共同點,就是打開封閉的“盒子”,讓美術館融入社區。
當大師建筑、頂級藝術家的光環逐漸褪去,那些真正扎根于城市文化脈絡、找到可持續運營模式的美術館,才能在時代的浪潮中站穩腳跟。
建筑的美,終究需要現實的土壤來滋養,當設計真正服務于人,而非追逐符號價值時,才能經得起時間考驗。藝術也只有在與公眾生活的交融中,才能獲得持久的生命力。
參考資料
西海美術館官網
《串珠成鏈,上海濱水藝術高地正崛起》(《上海日報》2023年11月20日,作者:唐燁、舒抒)
《孫莉:A4美術館的在地性與國際性探索 | 2025CAFAM學術季》(公眾號“中央美術學美術館”)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公眾號:鳳凰空間
精選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