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戛納國際創意節的喧囂逐漸平息,Design Bridge and Partners的設計師湯姆·吉爾伯特(Tom Gilbert)分享了他在本屆創意節上的收獲。

在前往戛納之前,我曾提出五個問題,涉及技術、品牌使命、設計在營銷中的角色、設計流程的演變,以及品牌標識系統在當今世界中的表現。如今,經過對眾多演講、獲獎作品和對話的反思與回顧,以下是我的發現。

1. 技術如何改變全流程設計?設計的定位在哪里?

人工智能(AI)已不再是未來的概念,它已深度融入行業、機構和 workflows 中,并將帶來更多顛覆性變革。

在由Sir Martin Sorrell與Monks、Runway和Minimax共同主持的環節中,Nvidia的Luma AI及其全AI驅動的生產流水線展示了變革的速度。他們以Puma的一則廣告為例,該廣告僅用兩周時間就以極低成本完成。其核心并非創意工藝,而是速度與自動化。

現場明顯存在兩種聲音:一方擁抱AI的可能性,另一方則擔憂工藝與人文價值的流失。而答案或許介于兩者之間——AI能處理生產,但無法替代品味、判斷或情感細膩度。

BBH聯合創始人Sir John Hegarty指出:“如今人人都成了創意總監。”他的觀點是,AI逐漸承擔執行工作,而人類則負責指導與篩選。Accenture Song的Nick Law也呼應了這一變化:“我曾學習如何調整字距,如今只需發現錯誤并讓AI修正即可。”

兩人都強調,品味與判斷力比以往更為重要。對設計師而言,重點不在于與機器競爭,而在于引領并與AI協作,利用AI傳達創意,同時向上游延伸,塑造AI可擴展的創意、系統與資產。唯有如此,品牌才能保持獨特性、人性化與情感共鳴。

(注:我認為在AI時代,手工技藝將成為一種超能力。隨著AI生成內容的普及,人們對手工與人文作品的欣賞正在回歸。這類作品或許會變得更小眾,但仍有其獨特價值。)

2. 品牌使命已過時,還是在進化?

品牌使命并未消失,而是朝著更好的方向進化。

戛納傳遞了一個明確信號:品牌正從空洞的口號轉向務實的行動。這一轉變源于預算緊縮、競爭加劇、市場變化加速、團隊精簡、環境壓力緊迫,以及公眾對品牌“光說不做”的反感。

如今,人們對品牌的期望更高。部分獎項甚至在活動結束后被撤銷,原因是相關活動被批評缺乏實質行動。

如今的品牌使命更貼近其本質——清晰的意圖、可衡量的結果與實際行動。例如,Reckitt與Serena Williams合作的Catalyst項目并非一次性營銷,而是一個長期平臺,包含明確的投資與目標,旨在實現持久的商業與社會影響。

品牌還需以新方式運作。測試、學習與接納失敗是找到有效解決方案的關鍵。正如Steven Bartlett所言:“以光速測試與實驗,學會與失敗共處。”那些取得進展的品牌,正是將使命快速且持續轉化為行動的品牌。

設計師在此扮演關鍵角色。我們是將創意具象化的人,不僅要講述品牌使命的故事,更要設計出能實現成果的解決方案。

3. 品牌設計為何仍在營銷組合中被忽視?

設計,尤其是品牌設計,在戛納的舞臺上依然被廣告、媒體與技術的光芒所掩蓋。但今年,其在品牌增長中的作用比以往更加凸顯。

P&G、LVMH、聯合利華、帝亞吉歐和卡夫亨氏的演講均強調,獨特的品牌資產與記憶結構仍是長期品牌建設的基石,而這些正是品牌設計流程的核心。

P&G的Mark Pritchard展示了情感聯結、重復曝光與獨特標識如何驅動長期偏好。他播放了連續三年投放的海飛絲廣告,證明重復如何強化記憶,并指出創意人常比觀眾更快對作品感到厭倦。Mark Ritson也強調,每個品牌至少需要四個獨特標識,并保持高頻一致的使用。

信息很明確:品牌設計是增長驅動力,而非裝飾品。它是一個需要長期投入的持續過程。盡管營銷人深知這一點,品牌設計仍常被降級為短期執行或一次性項目。我們的責任是將其置于品牌與商業戰略的核心,確保其價值被認可、保護并自信地應用。

4. 設計思維能否適應如今的復雜性?

設計思維始終以解決問題為核心,而今天的挑戰比以往更多。

品牌碎片化是最令企業與營銷人擔憂的問題之一。隨著渠道、觸點與AI生成內容的激增,品牌難以保持體驗的一致性。戛納的許多討論都提及這一困境,尤其是在長期品牌建設與短期績效營銷的預算分配之爭中。

絲芙蘭與R/GA則指出一個常被忽視的問題:“品牌在最薄弱的環節崩塌。”他們通過一場演講說明,糟糕的消費者體驗正在侵蝕品牌資產。每一次不良體驗都會削弱信任與情感聯結。他們呼吁品牌超越活動導向的思維,轉而構建連接全客戶旅程的系統,從門店服務到數字內容。

這標志著設計思維的轉變——它不再是孤立的創意沖刺或局部創新,而是將設計融入整個組織與生態系統的日常運營,確保品牌行為與形象的一致性。

5. 品牌標識系統如何在瞬息萬變的世界中發揮作用?

如前所述,品牌標識系統正適應更多平臺、渠道與感官體驗。但讓我們深入細節。

傳統上,品牌標識聚焦于標志、色彩、字體,偶爾包括明星代言。但在戛納,Mark Ritson提醒眾人,吉祥物、聲音標識與獨特產品造型往往在品牌回憶中表現更佳。

多感官設計也在興起。品牌開始關注聲音、觸感與行為,而不僅是視覺。這使它們能夠通過新體驗、媒介與差異化執行,以意想不到的方式呈現。

技術也在重塑標識系統的需求。Adobe、Canva和WPP Open等平臺依賴品牌策略與設計數據。這些工具將品牌指南直接嵌入工作流,便于大規模應用。標識系統本身正成為數據集,用于訓練AI工具自動生成符合品牌的內容。

對品牌設計師而言,我們不再僅為視覺一致性設計,而是構建適應所有感官、平臺與觸點的靈活系統,確保品牌在任何場景中保持連貫與獨特。同時,這些系統也成為AI的關鍵數據源。

最終反思

縱觀這五大問題,以及我參加戛納創意節的四年經歷,有一個貫穿始終的主題——盡管我們討論了諸多變化、進化與技術,但品牌建設仍需時間。

即使技術重塑了工作方式,最具影響力的品牌仍是那些保持一致性、構建獨特系統并專注情感聯結的品牌。許多品牌建設與設計思維的核心原則,依然經受住了時間的考驗。文化與技術會繼續演變,但這些基礎理念歷久彌新。

精選文章:

AI機器人已經可以雕刻石像了。接下來是整棟建筑

人工智能是否扼殺了用戶體驗中的系統思維能力?

人工智能將如何影響下一代設計師?

十大現代綠色屋頂建筑:不可錯過的生態設計典范

十座新銳建筑證明:穹頂設計正在復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