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深入探討路德維希·密斯·凡·德·羅的建筑世界,回顧這位現代主義大師的生平與代表作。這位20世紀極具影響力的建筑師以“少即是多”的理念聞名于世。
路德維希·密斯·凡·德·羅(1886–1969)是一位德裔美國建筑師,他的名字與晶瑩剔透的玻璃摩天大樓以及那句著名的現代主義建筑格言“少即是多”緊密相連。事實上,“密斯”(他常用的簡稱)不僅是20世紀中期建筑設計的奠基人,更通過其豐富而富有影響力的作品,成為20世紀美國企業美學乃至整個西方世界的象征。
建筑師路德維希·密斯·凡·德·羅的肖像,1934年
(圖片來源:Hugo Erfurth)
路德維希·密斯·凡·德·羅是誰?
密斯出生于德國亞琛,原名瑪麗亞·路德維希·米夏埃爾·密斯。他曾在彼得·貝倫斯的工作室工作,后與包豪斯建筑師沃爾特·格羅皮烏斯和勒·柯布西耶共事,最終開創了自己的道路。他特意在姓氏中加入荷蘭風格的“凡·德·羅”,以增添一絲貴族氣質。這種對個人品牌的有意識塑造,在當時建筑師中可謂獨樹一幟。隨后的職業生涯中,他創作了許多標志性建筑,穩固了其作為20世紀最具影響力建筑師之一的國際地位。
然而,隨著近年來對現代主義的重新審視,人們對密斯的評價也搖擺于贊美與批評之間。作為男性主導的建筑界的典型代表,密斯的作品被貼上了傲慢、浮夸甚至大男子主義的標簽(他的長期合作伙伴、德國現代主義設計師莉莉·賴希在歷史上長期被忽視,進一步加劇了這一印象)。密斯沉默寡言且毫不妥協的性格,使他在生前既備受尊敬,又飽受爭議。盡管如此,他作品中的完美細節、精準比例和永恒美感——無論是鋼管結構的巴塞羅那椅,還是紐約西格拉姆大廈的銳利之美——依然令人難以抗拒,盡管他本人的現代主義自負如今已顯得不合時宜。
巴塞羅那椅,攝于密斯·凡·德·羅設計的巴塞羅那館內
(圖片來源:Sandro Maggi architetto)
路德維希·密斯·凡·德·羅簡史
密斯在父親的石匠作坊中長大,通過繪制裝飾和建筑細節踏入建筑領域。在柏林期間,他進入彼得·貝倫斯的工作室,學習了結構、比例與工業的力量。
與同行不同,密斯避開了意識形態宣言。他早期的作品,如20世紀20年代的玻璃摩天大樓提案和斯圖加特魏森霍夫住宅區項目(1927年),以空間語言表達:干凈的線條、平屋頂和極簡手法。在巴塞羅那館(1929年與莉莉·賴希為巴塞羅那國際博覽會設計)中,他的理念達到了驚人的一致性:墻壁如懸浮的平面,空間由材料、光線和精確性定義。
布爾諾的圖根哈特別墅啟發了2024年Knoll重新推出的圖根哈特椅
(圖片來源:Courtesy Knoll)
密斯的作品常被貼上“極簡主義”標簽,但他的手法是精準而經濟的,而非冰冷空洞。他發展出一種以鋼框架、開放跨度和玻璃、石灰華或青銅表面為特征的形式語法。他在布爾諾設計的圖根哈特別墅(1930年)將舒適與紀律完美融合。
1938年移民芝加哥后(他余生均居于此),他通過伊利諾伊理工學院重新確立了自己的地位,其設計的克朗樓(1956年)成為結構純粹性的典范。隨后是摩天大樓時代:芝加哥湖畔的860–880湖濱大道公寓,線條流暢、比例完美;以及與菲利普·約翰遜合作設計的紐約西格拉姆大廈(1958年)。后者為全球企業現代主義樹立了新標準:明確、克制且 unmistakably “密斯式”。
柏林新國家美術館內部,2022年由大衛·奇普菲爾德翻新后
(圖片來源:Simon Menges)
密斯既被神化,也被質疑。他的建筑被描述為技術要求高、情感疏離且難以改造。他的愿景毫不妥協地自上而下,根植于秩序與控制。然而魅力依舊。伊迪絲·法恩斯沃斯住宅(1951年)全玻璃的克制線條仍以其平衡感令人著迷,并成為當地活躍的藝術中心。
柏林的新國家美術館(1968年完工,2022年全面翻新)是輕盈與紀念性的杰作。在多變、注重氣候與建筑多元化的時代,密斯的剛性理念或許顯得不合時宜。但他的作品仍以其堅定的信念挑戰并吸引著我們。在這個邊界模糊的世界里,他的清晰依然獨樹一幟。
以下為密斯建筑宇宙中的十座代表作。
密斯·凡·德·羅的十大代表建筑
沃爾夫別墅
(圖片來源:Unknown / Creative Commons)
地點:?波蘭古賓
時間:?1926年
密斯的首個重要住宅委托項目,標志著其從傳統形式向現代主義語言的過渡。平屋頂、水平線條和簡化幾何為建筑師成熟風格奠定了基礎。該建筑在二戰中被毀,現僅存于圖紙、檔案照片和重建模型中。
巴塞羅那館(德國館)
密斯·凡·德·羅的巴塞羅那館于2019年慶祝建成30周年
(圖片來源:Getty Images)
地點:?西班牙巴塞羅那
時間:?1929年
一座具有永久影響力的臨時建筑。為1929年國際博覽會的德國展區設計,巴塞羅那館將密斯的哲學濃縮于大理石、玻璃和鋼材中。其流動的開放平面與極簡結構重新定義了現代空間。這一建筑以冷靜、清晰與沉著著稱,并搭配了標志性的巴塞羅那椅。
圖根哈特別墅
布爾諾的圖根哈特別墅翻新后
(圖片來源:David Zidlicky / 圖根哈特別墅研究與文獻中心)
地點:?捷克布爾諾
時間:?1930年
將奢華與克制融合的住宅杰作。圖根哈特別墅采用自由流動的平面、瑪瑙與望加錫黑檀等奢華材料,以及可俯瞰景觀的全景玻璃。它證明了現代主義不必冰冷嚴苛,密斯唯一的要求是絕對的精確。
伊迪絲·法恩斯沃斯住宅
近期翻新的伊迪絲·法恩斯沃斯住宅已向公眾開放
(圖片來源:Courtesy of Farnsworth House)
地點:?美國伊利諾伊州普萊諾
時間:?1946–1951年
草地上的玻璃盒子,為伊迪絲·法恩斯沃斯醫生設計的隱居之所。這座住宅將現代生活提升至抽象境界:無墻、無隱私,只有懸浮的玻璃與鋼平面。這是一份詩意卻不實用的宣言,模糊了建筑與藝術的邊界。后期加裝的空調讓密斯的盒子更宜居。
860–880湖濱大道公寓
(圖片來源:JeremyA)
地點:?美國芝加哥
時間:?1949–1951年
這兩座位于密歇根湖畔的雙子塔將密斯的玻璃鋼鐵語言帶入美國都市生活。其模塊化立面、外露結構和網格邏輯為無數戰后辦公與住宅樓樹立了模板,但鮮有能媲美湖濱大道優雅的作品。
西格拉姆大廈
(圖片來源:Getty Images / Michael Lee)
地點:?美國紐約
時間:?1958年完工
堪稱密斯的美國杰作。與菲利普·約翰遜合作設計的這棟公園大道摩天大樓,是現代主義的完整呈現:青銅色調的玻璃幕墻、完美比例的結構,以及定義了20世紀中期企業建筑的公共廣場。西格拉姆大廈至今仍是克制與企業力量的象征。
S.R.克朗樓
(圖片來源:Arturo Duarte Jr.)
地點:?美國芝加哥
時間:?1950–1956年
為伊利諾伊理工學院建筑學院設計的克朗樓是密斯最精致的作品之一。巨大的無柱空間懸掛于鋼屋頂框架下,實現純粹的空間與無間斷光線。它既是結構的圣殿,也是建筑教育的殿堂。
多倫多道明中心
1978年從加拿大國家塔拍攝的多倫多道明中心
(圖片來源:CN Tower - 04Uploaded by Skeezix1000)
地點:?加拿大多倫多
時間:?1964–1969年
密斯規模最大的項目,也是最完整的城市愿景。道明中心的黑色鋼塔與花崗巖廣場為多倫多市中心帶來了紀念性與秩序感,展現了國際風格作為企業身份的自信、沉穩與極致清晰。如今容納約2.1萬名員工,仍是加拿大最大的商業綜合體。
馬丁·路德·金紀念圖書館
2021年,攝影師Paul Clemence記錄了翻新后的馬丁·路德·金紀念圖書館,該建筑由密斯·凡·德·羅于1972年設計
(圖片來源:Paul Clemence)
地點:?美國華盛頓特區
時間:?1972年完工
密斯去世后落成的這座公共圖書館是他在美國首都的唯一作品。深色玻璃立面與理性網格使其成為知識的寧靜紀念碑。近期翻新在尊重密斯原始清晰性的同時,為空間注入了新活力。
新國家美術館
由大衛·奇普菲爾德翻新的新國家美術館
(圖片來源:Simon Menges)
地點:?德國柏林
時間:?1968年完工
密斯在歐洲的最后一個項目,也是他最深刻的作品之一。懸浮的鋼屋頂覆蓋著玻璃墻面的展廳,坐落于下沉基座上。這座建筑既是博物館,也是藝術品——一件容納其他藝術品的藝術品,或許也是他對故土的告別。2022年,密斯信徒、英國建筑師大衛·奇普菲爾德對其進行了精湛修復。
美術館長期受技術問題困擾,包括缺乏隔熱、玻璃頻繁開裂與冷凝,以及糟糕的安保(這些正是密斯生前喜歡忽略的問題類型)。如今這些問題已解決,加上恢弘的密斯式比例,這座柏林地標或許是他最杰出的公共作品。美術館還融入了為古巴革命前的百加得朗姆酒公司總部設計但未建成的早期方案元素。
精選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