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從事內容相關工作已超過13年,其中8年專注于內容設計。即便到了2025年,我仍在向同事、利益相關者和合作伙伴倡導內容優先的設計理念。
許多人自稱是內容優先設計的“擁護者”,也確實會在一開始就邀請我參與。但通常,合作僅止于此。
一旦工作啟動,主導權往往仍落在產品設計和產品管理手中。關于內容的討論雖會早期展開,但關鍵決策依然孤立進行。
經過多年實踐,我總結出一份7步指南,幫助團隊真正踐行內容優先的設計方法。
這將助力設計師和團隊轉向一種以內容驅動、塑造并強化用戶體驗的流程。
什么是內容優先設計?
顧名思義,內容優先設計意味著在動筆之前,先思考和規劃內容。
更正式的定義是:內容優先設計是一種方法論,它優先規劃、創建和組織內容,再考慮視覺與交互設計元素。
其核心在于,我們首先關注核心內容是什么、它的目的以及用戶如何與之互動,而非外觀設計。
一個類比
想象建造一座房子。你不會從建筑風格、外立面或景觀設計開始,對吧?你會先考慮每個空間的功能與用途:需要多少房間、家庭成員如何使用、動線如何規劃等。
圖片來源:Pexels
明確核心“內容”(空間功能與用途)后,再設計內外裝飾以滿足這些需求。例如,窗戶位置需考慮采光,材料選擇需兼顧耐用與舒適,整體美學需協調一致。
因此,內容優先設計即優先規劃功能元素,再聚焦視覺與美學。
在深入之前,需明確幾點:
內容不等同于界面文案
內容優先不意味著內容設計師主導設計流程
內容優先不要求先完成所有文案和文檔再開始視覺設計
它指的是一種設計流程——內容(故事、目的或功能)指導視覺體驗設計。
如何實踐內容優先設計
要將團隊的設計流程轉向內容優先,需在早期階段進行規劃與重構。以下步驟多在項目初期完成。
第一步:明確策略
開始前,團隊需清晰理解待解決的問題、目標用戶及其需求。此階段需對齊:
項目目標是什么?
目標用戶是誰?
對用戶有何影響?
對業務有何價值?
明確目標、用戶影響和業務價值后,方可深入問題與用戶研究。
第二步:理解用戶及其需求
團隊需全面洞察用戶的需求、痛點與機會。關鍵問題包括:
已知用戶哪些信息?
希望幫助用戶實現什么目標?
如何滿足或超越用戶預期?
用戶目前如何解決需求?
用戶可能遇到哪些障礙?
現有解決方案是否可復用或改進?
哪些關鍵研究問題尚未探索?
部分答案可從過往研究、社區論壇或專家見解中獲取,其余需專項調研。
圖片來源:Pexels
第三步:分析現狀
評估當前體驗的優勢與不足,明確可改進之處。此階段需重點關注信息流,厘清用戶在各階段已知、缺失的信息及潛在機會。
方法包括:
繪制當前用戶旅程圖
盤點現有內容資產(文案、文檔等)
體驗審計
用戶測試以發現痛點
第四步:研究競品
分析競品如何處理類似問題。競品分析可揭示其功能、流程與設計成果,從中汲取靈感、發現差距或了解行業標準。
關鍵問題:
競品如何解決問題?
其信息流如何設計?
傳遞了哪些關鍵信息?
使用了哪些術語與概念?
視覺元素如何應用?
其優勢與不足?
是否存在可填補的空白?
第五步:理解現有模型
三類模型助力內容優先設計:心智模型、領域模型和概念模型。理解現狀有助于精準構建解決方案。
心智模型
用戶對系統運作的理解,受既往經驗與假設影響。可通過社區論壇、用戶反饋或訪談獲取。
延伸閱讀:心智模型與用戶體驗設計
領域模型
描述特定領域的關鍵概念、實體及其關系,是系統設計的基石。
延伸閱讀:領域模型簡介?|?結構化內容的領域建模
概念模型
結合領域模型與用戶心智模型,抽象出用戶感知的價值,聚焦能力與關系,隱藏技術細節。
三者結合可全面理解用戶與系統,指導內容的結構與呈現方式,促進團隊對齊。
第六步:繪制內容地圖
對話映射是有效的起點。通過角色扮演模擬用戶與系統的互動,深化對用戶需求與語言的理解。
如何操作
圖片來源:Pexels
需明確:用戶起點與目標(用戶目標)、業務目標。兩人一組,分別扮演用戶與系統,即興對話并記錄。
分析對話中的:
自然對話序列
用戶需提供的信息
需解釋的概念及方式
使用的術語
潛在阻礙
最終繪制用戶旅程圖,團隊討論并投票確定終版。
工具參考:Figma對話映射模板
第七步:構建內容框架
基于對話映射,為流程中的每個界面創建內容框架。
步驟:
定義界面在流程中的目的與目標
結合用戶問題與任務,分組排序
形成優先級指南,用于早期測試
內容框架可替代線框圖,為視覺設計奠定基礎,確保信息流清晰。
開始寫作與設計
內容設計師可據此定義可復用內容模式,創建術語表與概念解釋;產品設計師可依此草圖設計界面。
團隊可提前構建模式庫、信息架構等,無需等待視覺設計。
內容優先設計:多方共贏
若我們能精準預判用戶所需內容、順序與形式,并擁有可復用的內容與設計組件,工作將何其高效!
內容優先設計助你更懂用戶需求,做出更明智的設計決策,并提升團隊協作。
若想打造真正以用戶為中心的產品,請從內容開始——讓它成為你的起點。
精選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