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oto動畫總監圣地亞哥·阿維拉深入探討:動態視覺如何從附加功能升級為戰略剛需?品牌為何需要構建"動態優先"的識別體系?動態品牌營銷的未來將走向何方?
品牌識別體系早已不再靜態化,這已是公開的秘密。動態視覺成為品牌在數字與物理世界溝通、互動并保持辨識度的核心手段。
盡管行業開始覺醒,多數品牌仍將動態元素視為點綴——生硬地插入品牌宣傳片、產品演示或一次性社交媒體內容,而非系統化構建。現實是,大多數品牌已然落后。它們把動態效果當作金粉,在最后階段草率添加,而非融入品牌基因。這種本應承擔重任的傳播形式,正被輕視、誤用,甚至完全忽視。
在這個屏幕主導、注意力轉瞬即逝的時代,動態視覺不應止步于美觀。它關乎品牌如何實時呈現自身、傳遞動態、建立連接。十年前的數據就顯示:33%的用戶會在30秒后停止觀看視頻,45%在一分鐘后離開,60%在兩分鐘后退出。如今這些數字必然更加嚴峻。視頻仍是投資回報率最高的媒介——Wistia最新《視頻營銷現狀報告》印證了這點。但太多品牌仍未能將動態元素有效整合至識別體系,即便嘗試也常缺乏一致性。
研究顯示,敘事營銷可使產品價值提升高達2706%。動態品牌營銷能讓故事更銳利、更豐滿、更具沉浸感。靜態資產根本無法與之抗衡。問題在于:品牌如何趁差距尚未擴大前迎頭趕上?
從附屬品到戰略基石
首先需要明確:動態視覺并非新事物。從廣播電視包裝到動態Logo,它作為品牌元素已存在數十年,但鮮少被系統化對待。歷史上,它只在需要時出現:電視廣告、體育賽事、現場活動中,扮演輔助角色。
游戲規則已然改變。品牌如今活躍于數字廣告牌、信息流、產品界面等屏幕媒介,也存在于物理環境。內容需要靈活性、適應性和瞬間吸引力。動態視覺不再是執行層面的選擇,而是基礎設施。
金融科技、軟件和人工智能行業已率先行動。OpenAI便是典范:其幾何極簡的動態語言摒棄浮華特效,僅通過干凈利落、聲效驅動的運動建立信任感。面對未來感美學的誘惑,他們選擇了永恒性——這對AI產品而言意味深長。
無論行業差異,動態整合必須始于品牌戰略。核心創意先行,繼而定義動態原則——描述品牌運動方式和情感特質的準則。這些原則轉化為具體行為,即關鍵觸點的動畫動作。整個過程需要結構化、一致性、表現力,且必須緊扣戰略。
動態品牌營銷的商業邏輯
這不僅是創意命題,更是商業決策。
優秀的動態設計能強化記憶、驅動互動、助力系統擴展。以Deezer2022年品牌升級為例:動態視覺并非后期添加,而是從最初就作為核心身份存在。戰略理念圍繞"音樂即律動"展開,衍生出節奏感、模塊化、響應性等原則。繼而發展出脈動變化的幾何圖形——快節奏短促爆發對應電子舞曲,流暢舒展的線條詮釋爵士樂。若缺少動態元素,整個故事將黯然失色。
Figma同樣典范。其動態體系兼具表現力與功能性:旋轉線條呼應繪圖工具,擴展形狀模擬選擇操作,自由流動的形態暗示協作。抽象卻扎根產品機理,實現敘事功能而不顯冗雜。
構建動態優先識別體系的要訣
建立強有力的動態識別體系需遵循幾項關鍵原則:
識別度:系統需跨平臺保持一致性,但絕非單調重復。最佳動態體系往往簡約、獨特且可擴展。
目的性:每個動作都應有其功能——引導交互、深化敘事或強化識別。動態設計需意圖明確,多未必益善。
谷歌、IBM等產品驅動型品牌將動態納入設計語法體系,每個轉場、文字運動或交互模式都經過定義優化以提升可用性;體育直播類品牌則依賴濃縮的機械美學,如強排版系統與可擴展的符號行為。
平臺適配:TikTok短視頻的套路未必適用于APP或戶外廣告。核心元素需靈活應變,但品牌身份必須始終如一。
最關鍵的是:動態設計不能事后補遺。唯有讓動態設計師早期介入,才能收獲不僅是更好的動畫,更是更強大的品牌。
動態品牌營銷的未來
面向未來的品牌必須"動起來"。我們正邁向實時自適應的動態系統——品牌識別不僅是動畫化的,更是響應式的、鮮活的、數據驅動的。
但最激動人心的轉變在于文化層面。未來脫穎而出的品牌,必將戰略級動態體系與平臺原生美學相結合:既有TikTok的活力又具系統思維,粗糲與精致并存,連貫而不僵化。
AI已開始涉足該領域,但尚未成熟。它擅長內容生成,卻難擔構建動態系統之責。戰略仍需人類主導。當AI能基于數據塑造動態體驗時,真正的變革才會到來。
Spotify年度回顧便是典范:通過動態視覺實現個性化、表現力與情感共鳴,讓用戶成為故事參與者而非旁觀者。動態優先的 branding 并非新概念,但終于獲得應有重視。有些品牌正在領跑,有些奮力追趕,更多仍困于將動態視作裝飾品的舊思維。
核心結論很清晰:在注意力稀缺、互動至上的時代,動態視覺不再是加分項,而是新常態。
精選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