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旨在強調為什么無障礙設計是用戶體驗(UX)設計的核心部分,而不僅僅是法律要求或后期添加的功能。文章探討了包容性設計如何惠及所有用戶、無障礙缺失對現實世界的影響,以及團隊如何從一開始就將無障礙設計融入流程。

縮放圖片展示

設計者:Freepik

UX設計的核心理念很簡

單:為用戶創造流暢的體驗。但現實中,用戶往往被簡化為與設計師具有相同視覺、聽覺和交互方式的群體。這正是無障礙設計的價值所在。

無障礙設計絕非僅僅為了勾選復選框或滿足法律標準,而是確保數字產品能被盡可能多的人使用。本文將探討:為什么無障礙的意義遠超合規性?微小的設計選擇如何成為巨大障礙?包容性思維如何惠及所有用戶?以及如何從一開始就將無障礙融入設計流程,而非事后補救——因為它是優秀UX的核心。

無障礙設計關乎真實人群

若將無障礙設計視為針對少數用戶的附加功能,這種觀點不僅錯誤,而且有害。全球有超過10億人生活在某種形式的殘障中,包括失明或視力低下、失聰或聽力受損、行動受限者,以及許多以不同方式與數字工具交互的人群。

無障礙設計同樣惠及臨時性需求者,比如手臂骨折的人,或在強光下使用應用的人。為無障礙而設計,就是為真實世界的多樣化需求而設計。它并非小眾議題,而是用戶多樣性的真實映射。

包容性設計,人人受益

無障礙設計往往能提升所有用戶的體驗。高對比度不僅幫助視障者,也改善了所有人的可讀性;清晰的導航既服務于認知障礙者,也方便首次使用界面的新用戶;語音控制和鍵盤操作輔助行動受限者,同時也讓雙手忙碌的用戶更輕松。

以包容性為核心的產品,通常會更周到、高效且直觀。無障礙設計迫使設計師深入思考本質問題,最終成果往往能讓所有人受益。

忽視無障礙的代價

若將無障礙視為可選項或拖延至開發末期,它往往會被忽視。這會筑起無形的墻,將用戶拒之門外。例如,僅用顏色標記錯誤信息,色盲用戶可能完全無法識別;一個無法通過鍵盤操作的按鈕,會直接排斥依賴輔助技術的用戶。

這些看似微小的疏忽,對受影響者而言可能意味著整個產品無法使用。而被設計排除的用戶通常不會投訴,只會默默離開。無障礙障礙不僅傷害用戶,更損害產品表現。

無障礙不止于法律合規

盡管無障礙相關訴訟在增加,合規性(如美國的《殘疾人法案》ADA或歐洲的WCAG標準)也至關重要,但法律絕不應成為投資無障礙的唯一理由。若產品只能被部分人使用,便是UX的失敗。

無障礙應融入設計流程,因為這是正確的事——而非因為可能被起訴。將合規性視為底線而非目標,有助于從“恐懼驅動”轉向“用戶為本”的設計。畢竟,UX的初衷是為所有用戶創造可用且有意義的體驗,而非服務特定群體。

盡早啟動無障礙設計

團隊常犯的錯誤是等到最后才“添加”無障礙功能。此時修改不僅成本高昂、耗時,還難以根治問題。

無障礙需從草圖、線框圖、第一行代碼就開始考慮:選擇配色時思考對比度、添加圖片時編寫替代文本、開發時規范按鈕標簽、上線前測試屏幕閱讀器適配。從第一天就將無障礙融入工作流,長期來看更高效、自然且經濟。

自動化工具遠遠不夠

雖然自動化工具能掃描產品并標記無障礙問題(如缺失替代文本或對比度不足),但它們無法判斷導航是否直觀、內容朗讀是否合理、布局是否適配屏幕閱讀器。

真正的無障礙測試必須包含真實用戶,尤其是殘障人士,獲取產品在實際使用中的反饋。人類的洞察力無可替代——缺乏它,你只能看到問題的局部。

無障礙是團隊共同責任

打造無障礙產品不僅是設計師或開發者的任務,而是整個團隊的職責,包括產品經理、文案、工程師和測試人員。設計師需在線框中融入無障礙模式;文案需使用簡明語言和清晰結構;開發者需編寫語義化HTML和規范ARIA標簽。每個人都應有權指出不足。無障礙的成功,依賴于團隊文化而非個人努力。

進步勝于完美

面對現有產品的無障礙缺陷,容易感到無從下手。但無障礙無需完美即可有意義——重要的是開始行動并持續改進。

無需一次性解決所有問題。優先優化關鍵流程:為視頻添加字幕、提升按鈕對比度、設計鍵盤友好的表單布局。每一步都讓產品離“人人可用”更近,這本身就是值得慶祝的進步。

越早將無障礙視為設計流程的核心,產品就越人性化、實用且成功。

精選文章:

2025年全球50佳餐廳名單公布

動態品牌營銷的時代:品牌為何需要迎頭趕上

巴黎圣母院將迎來微軟打造的超高精度AI數字孿生體

數字化并非21世紀品牌的全部

弧形家具潮流:17件柔化現代銳利線條的家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