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數AI藝術令人過目即忘,但這些藝術家是例外。他們用生成工具創作出充滿情感、美感和人性溫度的作品——這是我今年見過最打動人心的藝術。

1

我曾認為AI藝術空洞乏味,直到遇見幾位顛覆認知的藝術家。他們的作品充滿情感、個性且極具辨識度。本文致敬那些讓我重獲感動的創作者,也呼吁人們關注這些與眾不同的藝術。

作為一名藝術家,我曾對AI生成圖像嗤之以鼻。

那感覺像作弊。我花了十多年學習設計、技藝、敘事和細節處理。看著人們幾秒內就能產出精美畫面,仿佛我所有的努力都被碾平——那不過是條沒有靈魂的捷徑。

而多數作品也印證了我的偏見:千篇一律的肖像,過度修飾的噪點,毫無情感共鳴。

就在我準備全盤否定時,一位戴超大太陽鏡的老婦人出現了。她坐在摩托車上,整車包裹著馬卡龍色鉤針編織物——輪胎、座椅、甚至把手都覆滿柔軟毛線。她身著同色系套裝,渾身散發著與生俱來的酷勁。

2

這個讓我停止滑動的瞬間。雖不知她去向何方,我卻想追隨而去。
藝術家:Lydia Masterova(AI創作)

那一刻我想:我想成為她,想要那輛摩托車。這就是我向往的老年模樣。

這幅作品來自Lydia Masterova,它徹底改變了我的看法。

那是AI藝術第一次觸動我的心弦。

后來我又發現了許多這樣的藝術家。他們的作品充滿懷舊感、超現實主義和鮮明個性,不像流水線產物,而是真正的視覺表達。

本文無關AI辯護,也不討論算法或原創性。

我只想致敬那些用工具創造真實、打動人心作品的藝術家。

"或許關鍵不在于AI藝術是否算'真藝術',而在于它能否喚起你的感受。"

我最愛的藝術總能意外融合我的興趣點:鉤針與機車、女性氣質與科幻、自然與科技。當藝術家將本不相關的元素結合,就會產生新奇、私密且令人難忘的化學反應。

以下是幾位改變我對AI藝術認知的創作者,他們各自擁有鮮明的藝術語言。

3

介于波普藝術與狂熱夢境間的奇妙平衡,這種怪誕正是我所渴求的。
藝術家:Joann | AI Studio

Joann | AI Studio

Instagram: @joooo.ann

細膩、層次豐富且情感充沛。Joann的作品如同翻閱半透明記憶簿,柔和卻充滿力量,常帶著凄美氣息。

若想了解如何克制而謹慎地運用AI,從這里開始。標志性的風格包含模糊輪廓、空靈疊影與夢幻張力,具有極高的辨識度。

4

繁復、夢幻且充滿意圖,每一寸都在講述故事
——Sara Shakeel的AI藝術作品

Sara Shakeel

Instagram: @sarashakeel

如果你曾因某幅璀璨拼貼畫而屏息凝神,那很可能出自莎拉·沙基爾之手。

她的藝術將"繁復美學"發揮到極致:水晶、亮片、身體藝術與毫不妥協的美,根植于女性主義與超現實主義,將被斥為"過度"的審美重新定義為高級藝術。

她不止是在裝飾,更是在重構空間。

5

靜謐而有力,如同民俗與時尚的融合
——Niceaunties的AI藝術作品

Niceaunties

Instagram: @niceaunties

構建了一個阿姨們自信颯爽、獨立生活的世界。 feminist、幽默且令人過目難忘。

Niceaunties打造出一種既懷舊又未來的美學,像是一個你想加入的社群,一種你想沉浸的氛圍。

這是最具玩味卻又極其個人的視覺敘事。

6

如時間凝滯的呼吸,光、運動與記憶在此靜止
——Refik Anadol的AI藝術作品

Refik Anadol

官網:?https://refikanadol.com/

"人工智能是人類的一面鏡子。"——Refik Anadol

他將氣象數據、太空任務、腦部掃描等轉化為既宏大又奇異地親密的視覺裝置。與其他藝術家用顏料創作不同,Refik的媒介是數據。

他的作品不僅技術震撼,更喚起深層共鳴——如同站在某個不屬于你卻莫名熟悉的記憶里。這些工具不僅是生產手段,更是讓我們重新審視被忽略之物的鏡筒。

最終思考

我不想爭論"AI生成圖像是否算真正藝術",這個辯題早已過時。

重要的是:AI藝術是否曾讓你心生觸動?

你可曾因某幅圖像駐足——不是因它完美,而是因為它喚起了喜悅、懷舊或某種意料之外的情緒?

這些藝術家做到了。他們的作品刺破喧囂,在這個浮躁疏離的世界里,提供片刻抽離、美感與情感共振。

如果你曾被AI藝術打動,請在評論區分享你喜愛的創作者。若你正在創作AI藝術,你使用什么工具?Midjourney?DALL·E?還是其他?

讓我們聊聊如何用這些工具,創造出真正具有人性溫度的作品。

精選文章:

瑞士風格平面設計:你能掌握的極簡主義設計潮流

人工智能對設計師日常工作與界面的真實影響:哪些因素依然重要

構建視覺世界:Studio Gruhl 的跨文化工藝

奶油黃裝飾:15種方法為家居注入這抹陽光色調

新用戶體驗規則:人工智能推薦如何改變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