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破心理障礙與提升可及性的圖書館設計啟示
在最新出版的《Meet Social Value(遇見社會價值)》系列第六輯中,我們探索了"包容性圖書館"的理念——一個讓所有人能充分參與的公共空間。從赫爾辛基中央圖書館Oodi到馬爾默市立圖書館,再到日本石川縣立圖書館,全球圖書館正在重新思考可及性,擁抱通用設計,重塑"真正公共空間"的定義。本期通過全球案例,展示如何通過領導力、設計與社區參與,將圖書館轉變為平等、歸屬感與社會價值的載體。
什么是包容性圖書館?
聽到這個詞時,你腦海中浮現什么畫面?或許我們該先思考"包容"的本質。韓語中的"包容"是漢字詞,本意為接納與收容,這容易讓人誤解為強勢群體對弱勢群體的慈善行為。但在現代社會,重點應是平等——無論種族、年齡、性別或殘障狀況,所有人都能平等參與。因此,"包容性圖書館"也有多元解讀。
本書關注的包容性圖書館,是讓需要身體、感官或認知支持的人能自由使用空間、享受服務并隨時參與其中的場所。需要身體支持者包括行動不便人士;感官障礙者涉及視聽覺受限人群;認知差異群體則涵蓋ADHD、閱讀障礙或自閉癥等非顯性需求者。
馬爾默市立圖書館通過專職協調員持續改進可及性 | ? 馬爾默市立圖書館
據世界衛生組織統計,全球約13億人(占人口六分之一)屬于上述群體。國際圖聯將難以獲取傳統印刷資料的人群稱為"印刷品障礙者"——例如無法翻書的肢體障礙者,或需要盲文、有聲書的視障者。
為何需要包容性圖書館?
雖然可以從人口結構或倫理角度論述"包容"的必要性,但這里我們聚焦圖書館的公共性。經濟學家保羅·薩繆爾森定義公共產品具有"非競爭性"與"非排他性"——人人可自由使用,且使用互不干擾。公共性基于平等,因此圖書館應是無論身體、感官或認知差異都能享受的場所。當圖書館作為公共樞紐卻排斥特定群體時,便背離了其本質。
石川縣立圖書館致力于服務殘障人士、育兒家庭、孕婦及老年人 | ? 石川縣立圖書館
空間美德
相比過去,圖書館的顯性設施已大幅改善:地面門檻消失,輪椅坡道與可調節高度終端普及。但我們訪談的對象表示,隱形障礙依然存在——使用拐杖或電動代步車的人擔心噪音破壞圖書館寧靜;發育障礙青少年因無意識發聲遭受側目。如何消除這些心理屏障?
圖書館設計初期的可及性測試 | ? 石川縣立圖書館
歡迎所有人的場所
受訪圖書館的共同目標是成為"歡迎所有人"的空間。這意味著接納與尊重訪客的所有特質:允許合理音量交談,同時設置絕對靜音區。這對習慣安靜閱讀的韓國人頗具沖擊,卻有效緩解了使用者的心理壓力。
值得注意的是,不僅設施具有包容性,設計過程本身也貫徹這一理念。石川縣立圖書館與殘障人士共同測試設計方案;赫爾辛基Oodi圖書館通過公開競賽收集數千條公眾創意;馬爾默圖書館則設立可及性協調員崗位,持續咨詢殘障群體意見。
赫爾辛基Oodi圖書館明確宣示"歡迎所有人"原則 | ? Kuvio
領導力與變革
我們發現領導力是推動變革的關鍵。當圖書館負責人將包容性列為優先事項并主動行動時,改變隨之發生。本書最后探討了圖書館如何通過領導力轉型,采訪范圍從韓國創新實踐者到國際知名圖書館專家,也包括視障青少年、輪椅使用者、特教教師和聾人社區成員等直接受影響群體。
本書雖以圖書館為載體,本質上探討的是社會應有的價值觀:一個無論身體、感官或認知差異都能自由訪問與參與的空間,究竟該是怎樣的?
精選文章: